(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重慶9月23日訊(通訊員 羅傳藝 記者 唐琪)今天,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承辦的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第14期線上交流研討活動舉行,來自重慶、南充、成都、南京、廣州、石家莊、上海等地的教育專家學者齊聚云端,就巴蜀小學“學科+”教學成果推廣工作及成果本土化轉化應用、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研討,吸引近13萬人觀看。
2018年,巴蜀小學教學成果《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020年,教育部啟動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計劃,7個成果應用示范區選擇巴蜀小學。
線上交流研討中,巴蜀小學黨委書記、校長馬宏以《用接續奮斗追尋教育理想之光——成果推廣的巴蜀實踐》為主題,分享了學校在成果推廣應用過程中,除了著力于再次“回溯”和二次開發、凝練成果的物化和工具支撐,更加強了“學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的深度融合,攜手各成果應用校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局面。
會議由中國教育學會成果推廣部負責人朱哲主持,7個成果應用示范區的教育專家學者先后就從學校、共同體和區域層面分享了巴蜀小學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本土化轉化應用的典型經驗、有效路徑及方法。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后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教育學會會長鐘燕,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瑾瑜分別作點評。指出巴蜀小學教學成果獲得國家級特等獎以來,學校在成果推廣應用中創生實踐,展現了全校教師一如既往的教育情懷與使命擔當。學校在實踐中創生,妥善處理應用方需求與持有方供給匹配問題、成果引渡與創新應用的關系,構建起自主型、系統型、聯動型、生長型、發展型的成果推廣應用新范式。學校全體教師深度卷入,研發助教、助學、助創“學·教小助手”課程資源系統,借助國家級課題研究,提升成果推廣應用效能,讓成果推廣應用可看、可觸、可操作、可借鑒。
馬宏表示,未來,為進一步做好成果推廣,巴蜀小學將常態一體化推進,并將志愿者團隊納入日常工作中,讓學校全體教師深度卷入,為提升渝中乃至全市教育科研創新能力,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培育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質量貢獻“巴蜀力量”。
作者:羅傳藝 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