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崗位的產生將對學生就業提供新的指引、新的選擇,也提供新的挑戰。”近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于蘭平仔細瀏覽了《國家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職業設置的新變化后說,“職業教育是面向產業、面向崗位的教育類型,職業分類大典的變化對職業院校辦學和學生就業影響很大”。
(資料圖)
職業分類大典的變化不僅影響職業院校,還影響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及畢業生的學習就業。
新版職業分類大典“變”在哪兒
記者梳理發現,新版職業分類大典共增加了155個職業(含2015年版大典頒布后發布的新職業),其中,97個職業標注數字,133個職業標注綠色,既是綠色職業又是數字職業的23個。
相比2015年版大典,新版大典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尤其是針對國家發展戰略等熱點具有較強的指向性,在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建筑行業、媒體、網絡、數據方面,有較為突出的變化。例如,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減少碳排放是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新版大典增加了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煤提質工、碳排放管理員等具有高度針對性的職業。
“實際上,新職業是科技進步或社會認知變化在就業市場的表現。職業分類大典中職業構成的變化,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反映了勞動力市場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及其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需求的變化。”中國人事科學院研究員田永坡說。
記者了解到,圍繞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制造強國和依法治國等新要求,新版大典專門增設或調整了相關中類、小類和職業。同時,根據社會現實情況,取消或整合了部分類別和職業,如將報關專業人員和報檢專業人員2個職業,整合為報關人員1個職業;取消了電報業務員等職業。
院校教學怎樣適應職業動態變化
職業分類和職業設置上的變化,對相關高校和職校帶來什么影響?
田永坡說:“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地,應該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作出回應。在專業設置方面可能會有兩大變化:根據新職業的需求,新增一部分專業,全面系統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招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二是在現有專業中,調整部分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優化人才的知識和技能結構。”
石油類高校曾經在考生中炙手可熱,畢業生也是傳統能源企業眼中的“香餑餑”。但隨著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的提出,石油類高校也作出調整,如增設新能源學院、開設環保專業、革新人才培養方案等。今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迎來新增本科專業——碳儲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新生。該專業旨在服務國家“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學生畢業后,可以到能源、礦業、電力、鋼鐵和環保類企業開展碳減排工作。
對職業院校來說,專業設置和招生更加需要適應職業動態變化。
從2016年到2022年,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共新增18個專業,停招11個專業。于蘭平說,學校已初步形成了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國家戰略的需要和產業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每年度進行動態調整,撤并產業發展乏力的舊專業,增加企業渴求的新專業。此外,在未增加對應新職業的新專業的情況下,對現有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服務崗位新要求。”
“對學校來說,能否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一方面要取決于國家在專業設置方面的頂層設計和動態調整機制,是否可以對市場需求作出相對靈敏的反應;另一方面要看學校層面的管理者和師資,是否可以根據需求有能力、有意識地作出應對和調整。”田永坡說。
學生應打好基礎作出綜合考量
新職業的出現和職業分類的變化,給即將選擇專業的考生們帶來了新的考量因素,也為進入職場的畢業生們帶來了新的選擇機會。
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大三學生王政翔來說,職業分類大典讓他有了更清晰的職業目標。王政翔說,北師大心理專業在國內名列前茅,但本科生培養計劃以學術科研為導向,并沒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所以他原本不知道畢業后能否在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心理咨詢服務。“現在,職業分類大典對咨詢師行業進行了更細致的職能劃分,讓我找到了感興趣的細分領域。”
與此同時,新職業在行業發展前途、技能要求上的不確定性,也讓一些學子感受到壓力。
于蘭平建議,學生在充分考慮職業發展之外,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個人志向作出綜合考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能力。“新職業并非和原有專業毫無關聯,現有教學體系內容在新職業中也有大量派上用場的地方。此外,新職業對崗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需要學生在實踐中補足。勞動者的競爭力從來都不僅僅來自學校,其畢業后的學習和培訓同樣值得重視。”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5日第2版
作者:本報見習記者 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