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氣候宜人的青海西寧,迎來驕陽似火的夏天,地處城市西北部的西寧市第四高級中學校園內卻有一處曲徑通幽、水草豐盈的小小生態園。
優雅的黑天鵝在池邊漫步,悠閑地梳理著羽毛,灰雁從耳邊飛過,池塘里綠頭鴨、鴛鴦嬉戲于水間;孔雀開屏、鸚鵡搶食,黑白兩色的火雞巡視著自己的領地;剛出生幾天的小梅花鹿跟著媽媽撒歡奔跑,各種花草錯落有致,枝頭的杏兒已經壓彎了樹枝,花香撲鼻……
【資料圖】
這個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觀園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奇趣大自然之中,然而,令人驚喜的是——這是西寧市首家校園生物學科實踐基地,供全體師生學習觀摩,既是生態校園的標桿典范,也是青海生態保護建設的一個縮影。
走進西寧市第四高級中學的生物學科實踐基地,仿佛置身于小小的動物園,這里有學校飼養的黑天鵝、綠頭鴨、藍孔雀、鴻雁、梅花鹿等18種動物,圍欄上的標識牌清楚地介紹了各個品種的動物,界、門、綱、目、科、屬、形態特征、生活習性、主要分布等。除了小動物們,滿園的花草樹木,每一種都有簡要的標識和介紹。基地各種生物將校園映襯得更加美麗。
據學校副校長哈文輝介紹,這個基地建于2021年,是屬于學校高中生物學科基地的擴建工程,它的建立貫徹了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的意識,拉近學生與自然的距離。“從小的方面看,這只是學校為孩子們提供的一個實踐基地,從長遠看就是讓孩子們保護青海的生態環境,在他們心中潛移默化地種下一顆愛大自然的種子。”哈文輝說。
“走進生物實踐基地的‘實地觀摩飼養課’課堂時,我認識比較深刻的是獅頭鵝,通過實際接觸和學習后,我知道了獅頭鵝的來歷及飼養方法,現在對它的習性特征了如指掌。”該校學生陸元昊侃侃而談。
據了解,學校設立了實踐基地之后,專門安排實踐課時,讓學生及老師們近距離與動物互動、參與到植物的修剪種植中來。學生有了特別“小伙伴”的陪伴,親手喂養、等待孵化、陪伴成長,高強度學習壓力也緩解了許多。
這個獨具特色的生物學科實踐基地,不僅讓學生近距離體會和感知到生物多樣性帶給高原城市發展的價值,也讓學生在了解校園里動植物的基礎上,加深對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等生命觀念的感悟。通過了解動物的食性、糞便的處理等方面理解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增強了學生可持續發展觀。有利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夏天的校園生機勃勃,窗內瑯瑯書聲,窗外鳥語花香,朝夕晨露陪伴著這小小的“生態園”,孵化室的小生命牽動著師生的心;一份份分門別類的飼養手冊能看到一顆做實事的心;詳細的記錄,不分黑白晝夜的陪伴體現了一顆仁愛的心;親力親為創設環境凸顯了一顆嚴謹的心。
“看著孩子們零距離接觸這些小動物,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后,我覺得我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未來的生物科學家說不定就是我的學生。”總務科周文濱主任是這個學科基地的建設者也是見證者,他望著學生的背影堅定地說道。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1日第3版
作者:特約通訊員 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