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矛盾了,是告老師還是自己解決?”……這些充滿童趣的話題,來自于江蘇省南京市銀城小學每天的“銀鈴話吧”。每節語文課的前3分鐘,孩子們聚焦身邊的事兒開展話題申辯,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表達能力,學會了判斷是非。
類似的“對話”在銀城小學會陪伴孩子們整整6年,它發生在校園辯論會、模擬聯合會乃至每堂課上。“對話能夠激蕩學生思維,促進個性表達,最終指向兒童綜合素養的發展。”校長張燕說。
在銀城小學,“對話”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孩子們的成長方式:2003年,銀城小學初步研究“對話”課堂;2009年帶領教師們開啟“對話教學”實踐;2013年,專注于兒童思維;2019年,從學科育人的角度,構建各學科“兒童對話”……這所位于江蘇南京主城區、擁有3個校區的年輕學校,從最初僅有300多名學生到如今廣受認可,“兒童對話”功不可沒。
語文學科與“對話”的關系最為密切。銀城的語文教師著力構建“好好說話”課堂,低年級以“樂說說好”為基礎,中年級聚焦“請說重點”,高年級則指向“現場表達”。“我們提煉出了包括觀察力、聽辨力、思考力、表達力、合作力等5個維度的對話素養等級指標。”該校語文特級教師王金濤介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同樣,“對話”在其他學科里也大有作為。數學學科側重提問分析、思維導圖;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會話情境;科學教師引導兒童享受猜想、分析、推理的對話過程……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對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我們放棄了原本駕輕就熟的課堂‘掌控’能力,愿意低調地站在學生背后,給予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該校教師蔡雅婕說。
“對話”還滲透于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自發成立各種社團,期末述職完成“明星社團”評選。美術教師趙捷對此前學校舉辦的一次“畫中有話”活動印象深刻,“孩子們選擇觀賞《蒙娜麗莎》之類的名畫,我們鼓勵孩子們思考作者的創作初衷、過程,表達自己的感受。”
此外,學校還發布了《銀城小學兒童對話素養發展指南》,關注孩子全面發展,鼓勵銀城的孩子與老師對話,與同伴對話,走出校門與社會對話。
“我最初是習慣于聽老師說,現在我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質疑老師判斷,也會嘗試著從多種角度去看待一些問題,這讓我更有自信地面對未來學習和生活。”該校六年級學生應皓宇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3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潘玉嬌 通訊員 陳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