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肅省天水市區出發,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才到達天水張家川縣龍山鎮馬河小學,上午第三節課,青年教師馬凱正在操場給六年級的36名學生上前滾翻的體育課,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
近年來,甘肅省天水市把提升薄弱校辦學水平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通過強基礎、配師資、抓質量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一大批像馬河小學一樣的鄉村薄弱學校從困境中突圍,促進了鄉村教育均衡發展。
強化基礎,為鄉村薄弱學校“壯骨”
“2014年前,舊校址只有2.8畝,一棟教學樓,廁所也是土木結構的,面臨倒塌,兩個教師擠在一間平房辦公住宿,很多家長把孩子往別的學校轉。”馬河小學校長糟海龍介紹。幾年后,學校出現變化,現有6個教學班213名學生,搖身一變躋身當地大體量農村小學的行列。
“如今,校園建起了綜合樓、教學樓、教師周轉房,音體美課程開全了,還成立了快樂閱讀、夢之舞藝術等多個社團,在校學生短時間內增加近50人。”糟海龍說。
這是天水市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來提升薄弱學校走的第一步棋。2019年以來落實資金3.84億元,建設“兩類學校”466所,其中鄉村小規模學校365所、鄉鎮寄宿制學校101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改善。
和馬河小學一樣,武山縣沿安鄉初級中學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該校距縣城75公里,2018年該縣劃撥21畝土地,由學校重建塑膠操場、綜合實驗樓、學生宿舍樓等,目前該校有14個教學班627名學生,教學質量逐年回升。
配強師資,給鄉村薄弱學校“賦能”
“學生學得好,家長對學校有了信任感。每逢開家長會,好多家長都帶著農具,爭先恐后地給學校修剪花草打掃衛生,真是讓人感動。”秦安縣葉堡鎮三棵樹中學校長張冬冬說。在張冬冬等291名城區教師的努力下,學生、家長對鄉村薄弱學校的辦學滿意度一路攀升。
天水市有近800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其中鄉村418所,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54.5%,另有鄉村教學點1217個,鄉村在校學生8.09萬人,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1.27%,但由于學校存在布點分散、規模偏小等問題,鄉村薄弱學校提升缺乏后勁。
天水市將配強校長破解薄弱學校發展難題的切入點抓在手上,通過縣管校聘、掛職鍛煉、梯度培養儲備等路徑,把擔任薄弱學校校長作為晉升職稱、提拔使用的激勵條件,鼓勵291名城區青年骨干教師先后到鄉村薄弱學校擔任校長,提升鄉村薄弱學校的管理水平。
三棵樹中學原是一所基礎設施和教學質量十分薄弱的農村初中,2018年,縣教育局選派縣城橋南中學青年骨干教師張冬冬擔任校長,學校教師開展全覆蓋式家訪,還組織教師去外校交流學習,提升教學質量。
3年后,該校43名畢業生中,有30人順利考進高中。全市中考質量分析數據顯示,該校的全科教學成績在全市同類學校中位次大幅上升,多名外地上學的孩子先后回流到本校就讀。
接下來,天水開始著手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的問題。據了解,該市2016年以來通過實施民生實事項目、特崗教師招聘等渠道補充教師3800名,按照學科結構需求充實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先后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到薄弱學校支教幫扶,業務培訓優先安排鄉村薄弱校教師。
此外,該市還通過建設教育園區、推行大學區制管理、聯片教研等措施,不斷改善鄉村教師工作待遇,優化鄉村薄弱學校教師學科結構。
“配強校長、教師隊伍不僅為鄉村薄弱學校提質增效注入了新的生機,而且加快了教育系統教師隊伍的成長步伐,增強了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天水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楊瑞峰說。
聚焦質量,為鄉村薄弱學校“護航”
目前,天水市優質初中逸夫實驗中學,牽頭組建了全市初中教育聯盟教育共同體,通過“1+N”“N+N”的多樣化課堂教學方式,為鄉村薄弱學校輸入新鮮“血液”。截至本月,該市聯盟學校已達83所,其中鄉村薄弱學校48所,覆蓋天水、隴南兩市,受益學生近4萬人。
近年來,天水市教育系統聚焦教育質量,提升薄弱學校發展,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辦法,激發薄弱學校的內生動力。同期,加大薄弱學校督導力度,增強薄弱學校的“造血”功能。
(資料圖)
甘谷縣武家河學區共有各類學校10所,在校學生861人,7所小規模學校探索實行單班學校制、兩級復式制和三級復式制復式班教學,運用“引導學習”和“自主學習”交替的教法與學法。
“復式教學有效破解了小規模學校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手段單一的問題,加快了全科教師的成長步伐。”武家河學區黨總支書記、校長王維紅說。
秦安縣安伏學區為掌握和有效破解卡住一線教師日常教學的熱點、難點、堵點等問題,每周確定研討主題,開展集中教研。通過實踐,最終推動問題教研走深走實。
“針對鄉村薄弱學校的薄弱環節,補短板強弱項,開展重點幫扶和分層分類指導,通過抬升底部拔升基礎教育基礎,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家門口接受良好教育,也助力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天水市教育局局長沈建玲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3日第3版
作者:特約通訊員 閆鎖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