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貴校王寶善教授、文健工程師、李俊倫教授、陳旸教授、姚華建教授、吳小平教授的團隊綜合利用多種自主研發的高性能地球物理儀器和先進的地下結構分析方法,在未破壞我站管內合肥南站地面的情況下,成功定位合肥南站內地埋地熱管道漏水點,經開挖驗證確定無誤……”近日,一封來自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合肥站的紅頭感謝信寄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感謝學校團隊及時完成合肥南站空調系統維修、保證南站運行安全。
2021年底,合肥高鐵南站發現候車室內的空調不怎么制熱,用于空調系統的地下管線里的水也抽不上來,4臺空調機組有3臺不工作。春運就在眼前,必須盡快處理,他們找到多家專業公司希望進行維修,可是對方均表示依據現有技術手段無能為力。去年年底,他們輾轉聯系到中國科大的專家團隊,希望得到幫助。
“在接到合肥南站方面的監測需求后,我們立即勘探現場,著手準備方案,決定通過一系列高性能地球物理儀器,來對南站地下空間的情況進行監測。”王寶善說,今年1月初,團隊攜帶了近兩年來中國科大自主研發的多款先進儀器到現場進行監測、定位,包括光纖地震儀、4G地震儀、瞬變電磁儀等。這些儀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只需在地表操作,便可對地下情況“一探究竟”。
“比如光纖地震儀,它就像是在地表給地下空間‘做B超’。”王寶善說,光纖地震儀使用中,只需在地表鋪設光纜,之后將光纖地震儀與光纜相連接,就能對地下情況進行感知。“普通的光纖,就像是運送信號的‘血管’,而在光纖地震儀監測中,這些光纖就成為監測信號的‘神經’。”
經過一個通宵的努力,專家團隊終于鎖定了合肥南站地下管線漏水的“病灶”。開挖工作隨后推進,讓施工人員感到敬佩的是,實際定位出來的漏水點位置與開挖后進行比對,幾乎分毫不差。隨后,其他兩個漏水點也被找到。
在工作過程中,團隊老師還帶領學生們一同上陣,希望通過整個實際監測的過程,讓學生們切身感受到地球物理科學能做哪些事情,讓他們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
據悉,國內可實現光纖地震儀探測的機構并不多,中國科大團隊的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團隊自主研發的一系列高性能地球物理儀器和先進的地下結構分析方法的應用場景非常廣闊,相關技術可應用于石油、天然氣的管道監測,還能對城市地下空間進行探測。(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王志鵬)
作者:王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