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是寧夏“互聯網+教育”示范省(區)建設的首批示范學校。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建設了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與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以下簡稱“云平臺”)資源和應用實現互聯互通。海量的教學資源、豐富的教學應用,極大方便了教師和學生,為學校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沃土,我們以技術變革為手段,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促進了教學方式變革。在“云平臺”資源的強大支撐下,我們通過對在線教育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實現了資源校本化、特色化,覆蓋各學科。優質資源通達每間教室,師生充分利用“云平臺”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課內外學習。每個教師、學生都有自己的網絡學習空間,所有學習過程、教學活動可以在網絡學習空間上完成并形成過程性數據記錄。通過全過程、伴隨式數據采集和分析,實現課前精準定教、科學定制;課中立體互動、即時反饋;課后定制作業、科學評估。助力減負增效、因材施教,打造“在線課堂”升級版。為了讓課堂變革取得實效,我們設計了“一案三單”(教師教案、學生預學單、探究單、達標檢測單),支撐“學-問-思-辨-行”結構化教學模型落地,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是實現了資源與技術融合應用。學校與企業、機構等科研力量結合,共同研發數字化終端“數字課桌”,并把自主開發的教師備課手冊、學生學習手冊、教師課件等校本資源,以及“云平臺”上的精品課程資源進行數字化嵌入,讓教學內容精準觸達每個學生。讓“云”資源變成可用的數字化的資源,去適配到每一個學生的“端”。教師通過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探究思考、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人文和信息素養,探索個性化培養,促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應用。
三是推動了優質資源普惠共享。我們在利用“云平臺”促進我校教育教學變革的同時,也通過專遞課堂、在線教研積極幫扶寧夏農村地區薄弱學校。比如,我們為海原李旺中心小學、鹽池大水坑小學等學校的孩子們輸送優質資源,兩地孩子同上一堂課,幫助他們開齊開足開好音樂、美術等國家課程。為提升區域課后服務質量,學校將自主研發的“給寧夏兒童的通識素養大課”,分享給轄區內所有小學,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共用。
四是保障了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去年10月,我校所在的銀川市因疫情原因全部停止線下教學,我們迅速組織教師居家開展線上教學。為保證教學質量,我校設計了“3+3+N”線上教學模式,以“云平臺”資源、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寧教云APP為3個核心支撐,開展線上導學、在線直播、網絡答疑的3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形成適應線上教學的“N”個好習慣,有力地保障了回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7個校區1萬多學生“停課不停學,離校不離教”。
作者: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