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至今已有半個多月的時間,記者走訪西寧市各中小學校,不少家長、學生、教師已經實實在在體會到了“雙減”帶來的變化——
學校課后服務多了,學生在校時間長了;作業少了,且很多作業能在學校完成;孩子回家能讀一些喜歡的課外書,也能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了。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西寧全面排查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從業人員、招生規模、預收費等情況,全市210家校外培訓機構已于8月9日全部暫停線下培訓,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完成課程退費1077.3萬元。
很多教師、家長都為這一舉措拍手叫好。多位家長和教師表示,“雙減”不只是學校一家的事情,只有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的相關體系,孩子們才能健康、科學成才。“學習本來就是一個競爭、拼搏的過程,合理的壓力反而能促進學生成長。我們反對的是無視孩子成長規律,打著教育旗號販賣教育焦慮的不良機構,我們期望的是真正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初心。”
然而,記者采訪時,不少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也提出一些擔憂和疑慮:“雙減”之下,課堂質量和效率靠什么來檢驗?既要減少學校作業,又要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為學生提供課后服務,學校該如何應對“雙減”帶來的挑戰?新政策已經落地,目前,課后服務學生參與率如何?
課堂質量和效率靠什么來檢驗?
“雙減”政策落地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到底應該怎么減才能切實做到減負提質?西寧市教育局相關人員介紹說,減負并非“放養”,就是要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將作業由簡單課程延伸的功能,轉向實現“作業育人”和“過程評價”的雙重功能。
城西區教育局教研室一位負責人說,減負的本質是為了提質,這就要求教師會布置作業,要提高作業的整體質量,在批改作業過程當中能看到孩子的思維過程和學習過程。
“向課堂內40分鐘要質量,在好課堂發現好教師,目的就是要利用這些教師的經驗去研究高質量、少而精的作業。”該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城西區很多教師帶來了新的課堂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方案,通過與教研組的交流研討,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學科類作業輔導的效果。
除此之外,課堂質量和效率還會在全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顯現出來。據了解,該監測每年一次,每次兩個學科。教學質量如何?學生成績如何?會在監測中一目了然。
如何應對“雙減”帶來的挑戰?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學科類課外培訓班被叫停,作為學習的主陣地,學校該如何應對“雙減”帶來的挑戰?
16時30分,原本這個時間段是小學生放學回家的時間。近日,記者在城中區幾所學校看到,孩子們已經在各班開始了課后服務。一位班主任告訴記者,課后服務分為兩個時段:第一時段為16時30分至17時30分,為靜態管理時段,這一時間段,學生可以做作業;17時30分至18時30分為動態管理時段,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挑選一些課程進行學習。
這位班主任說,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作業,現在周三不布置家庭作業,由學生自主選擇開展課外閱讀、家務勞動、體育鍛煉等,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目前,西寧市主城區學生課后服務參與率為65%,湟中區、大通縣、湟源縣學生參與率為31%。西寧市城西區教育局教研室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參與率有上升的趨勢,剛開始很多家長持觀望態度,隨著學生的認可度提高,參加課后服務的孩子越來越多。
建議:提高經費標準保障教師待遇
這是否意味著學校、教師的壓力增大?城西區一小學一位體育老師告訴記者,以前體育、美術、英語課程相對輕松些,但課后服務開始后,每周有18節課。“一周五天,有三天會加班,輔導完孩子們回到家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
對此,多位教育工作者表示,對于教師而言,提供課后服務、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都屬于教師教書育人所要承擔和履行的具體職責,而當前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是那些超出教師本職范圍的非教學類負擔。
各類數據填報、各類會議,甚至各類打卡任務……采訪中,很多教師認為非教學任務占據了過多時間,消磨了對教育的熱情。
除此之外,一位長期從事教育的政協委員建議,教師要在專業能力素質方面有所提升,切實提高“教學效能”。同時,適時提高教師的生均經費和公用經費標準,保障教師待遇,并且通過社會購買滿足高質量課后服務需求,減輕教師負擔。 (記者 張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