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的8省市迎來“首考”,志愿填報也采用全新模式,具體分為“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類)+院校”兩種類型。其中,江蘇、福建可報40個志愿,湖南、湖北、廣東有45個,重慶、河北有96個,而遼寧多達112個。
由于缺乏對學校、專業的了解,缺乏明確的生涯規劃,志愿填報讓家長和考生很發愁。如果花錢能買到靠譜的填報志愿輔導服務。然而,志愿填報服務的專業人才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規劃專家”其實僅僅培訓三四天就上崗了。這就意味著,家長高價購買的服務可能很“水”,不僅“貨次價高”,可能還會誤導志愿填報。花錢買了這樣的服務,并不會讓人安心。
改革催生需求
“現在買按優惠價600元,6月15日調價到700元,出分后恢復原價898。”在某機構的家長交流群中,客服正為一款志愿填報系統賣力吆喝,聲稱包含的等效分和預估排名精準率業內第一。從幾百元的智能軟件,到數千元的一對一定制,乃至上萬元的資深專家輔導……隨著高考成績公布時間臨近,志愿填報服務機構陸續推出多種服務項目。
天貓618預售以來,高考志愿填報的消費增長超過2000%。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該行業新注冊企業558家,同比增長77.1%,今年前5月新注冊301家,同比增長90.5%。
“我們是第一年實行‘3+1+2’,以前的經驗都派不上用場。報志愿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很多人都求助服務機構買安心。”來自遼寧的考生脈脈坦言。
記者發現,服務機構的報價并非全國統一,而是依據各省份的具體情況而定。據某服務機構客服介紹,北京地區一對一的收費是3980元,遼寧是4980元,方案可整體調整一次,出分前不限溝通時間。“我們是按照填報難度和志愿個數定價的”。
一位河北考生家長告訴記者,他購買了價值12800元的專家指導服務。“我家孩子學習中等,這分數段學校太多了,根本研究不過來。”
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挺福表示,志愿填報服務機構的優勢在于,對于新高考政策、錄取規則、專業細分等了解充分,考生和家長可以此作為借鑒,但在具體填報過程中,考生還應視自身情況而定。
市場魚龍混雜
志愿填報服務機構一定靠譜嗎?來自北京的小舟去年參加高考,雖然購買了報志愿服務,但權衡之下,他最終沒有采用機構的方案,“服務機構在實際操作中過于保守,目標就是確保你有學上,家長不找麻煩。”
“不能把命運交到別人手里。”小舟感嘆道,自己身邊就有被機構誤導的例子,“我同桌超常發揮,比我高20分,但志愿報得太低,最后跟我上了同一水平的學校。”
此外,一些從業者的資質也經不起推敲。某機構工作人員稱,一對一的老師都有8年以上經驗,而該機構成立僅3年。除了提供志愿填報服務,培訓志愿規劃師也是其主營業務。“線下集中學習4天,總裁親自培訓,全部費用僅需6980元,便可獲得高考志愿規劃師(高級)證書。”負責人趙老師告訴記者。
來自內蒙古的高先生是一家志愿填報機構的加盟商,他透露,很多家長反映,AI系統的數據陳舊甚至錯誤,填報結果不如市面上一些免費系統靠譜。“我要求退費后,對方開始胡攪蠻纏。他們不允許加盟商在群里交流,后來我發現受騙的人不少。”
“填報志愿是個性化服務。”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共性的系統無法解決個性的問題。“有的機構過于依賴大數據,將分數作為篩查學校和專業的唯一指標。行業的快速擴張也使咨詢人員產生缺口,從業者資質良莠不齊。”
高考志愿填報沒有什么“秘密”
填報志愿應該結合考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包括未來職業和專業發展方向,如此才能選出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但一些機構推出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說到底是以實現“分數利益最大化”為最高衡量標準,并不一定真的適合考生。
其實,高考志愿填報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秘密”。只要各地教育部門做好信息發布、招生指導工作,搭建起高校和家長溝通信息的橋梁,完全可以填報好志愿。
各地教育考試院每年都會舉辦網上高招咨詢,讓高校在線有針對性地回答家長和考生提問。各高校也會在志愿填報前舉辦各種形式的線下高招咨詢,幫助家長和考生選擇理想學校和專業。此外,現在互聯網上的各種志愿填報指南已經很豐富,不少互聯網平臺都匯總了各地招生政策的權威信息和解讀,并免費提供智能填報志愿。
與其把賭注下在“專家”身上,不如“押寶”自己。家長、考生只要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積極主動獲取有針對性的招考信息,并結合興趣、實力填報志愿,就不會有什么大差錯。如此一來,考生也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假專家”收割智商稅了。
填報志愿要遵循考生、家長、老師三方共同參與的原則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在北京市高招志愿填報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不要簡單地把志愿填報“承包”或者“委托”給他人,而是要請考生、家長和學校共同深度細致地參與研究,希望廣大家長能夠帶著考生一起完成人生的這次重要抉擇。
李奕表示,填報志愿要遵循考生、家長、老師三方共同參與的原則。
首先,考生要認真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家庭的期待出發,以及將自己的理想、愛好和目標結合在一起,對專業方向、學校類型做出判斷和選擇。
其次是考生父母和親屬,他們是最了解孩子的親人。孩子有怎樣的性格特點、適合干什么,希望孩子成長的方向是什么,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最后是學校的老師們,他們跟考生朝夕相處了3到6年,在一定程度上更了解孩子的興趣專長、性格特點和學業基礎,也能為孩子專業方向的選擇提供參考建議。
李奕指出,志愿填報有方法、有技巧。考生、家長、老師要認真進行研究討論,在大的發展方向、專業類型確定好后,就會把厚厚的一本報名資料讀薄;再結合自己的選科和專業的設置,聚焦在一部分的專業、地域和院校上。
李奕強調,從北京市教委角度講,要求所有參與高考教學、考試、輔導的單位都要履職到位,在考試結束之后,要認真做好學生的高招志愿填報輔導工作,一直到最后志愿征集和補錄階段。
綜合央廣網、人民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