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金里仁撰文指出,據說總理卻另有思路,他的意圖是再行農村包圍城市,決意在農村先推“三業融合”,及“三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相信改革在農村起了頭,城里的事也就好辦了。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內地經濟今年有很多懸念,目前最受關注的,也是經濟界熱烈辯論的,是起草中的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看其對今年中國經濟是起是落如何表述,由之來作出調控政策誰輕誰重的取舍、結構改革誰先誰后的判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起草中
政府工作報告今年起草得晚,是因為十八屆五中全會開得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得也晚。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起草,要跟進足這兩個會議的決定,來確定報告的口徑。說最容易起草,是因為五中全會已定下“十三五”規劃的大框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在結構改革,而對經濟工作的總思路、大方針等都不作改動。
但問題出在兩個會議之后,各方面對今年中國經濟的走勢,爭議極大。本來有看好的,有看衰的,一點不奇怪,但今次是“兩頭”看衰,中間看好,不僅令經濟界難達共識,還令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班子的討論稿也有表述難度,而這又影響到對今年工作的具體部署。
目前經濟界對今年經濟走勢,看法兩極。其中不看好的呈新特點,是既有市場派學者,也有建制內的專家。
“農村包圍城市”料成新思路
其中最極端的是不僅今年增長還會下滑,來年經濟也處困局。而所謂中間派,主要是被認為是“新供給學派”的部分專家學者,則相信有了“供給側改革”的藥方,經濟上半年還可能橫行,但下半年一定穩住,來年重回升軌。
本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經濟工作總體思路保持不變,宏觀控上也是“十二字方針”一字不動,其中“穩增長”仍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如果以悲觀的評估去看,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年都會繼續下滑,有沒有必要在“穩增長”上加大發力?如果以樂觀的評估看,上半年度困難穩住了增長,是否調結構的動作可以早些出臺?
據說總理李克強卻另有思路,他的意圖是再行農村包圍城市,決意在農村先推“三業融合”,及“三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相信改革在農村起了頭,城里的事也就好辦了。(文章來源:H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