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吳迪撰文指出,歐洲在今年一月就進入了通貨緊縮,歐洲央行如此這般虛偽的溝通方式玩的不是市場的心跳,而是經濟危機里的死亡游戲。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很多讀者問我為什么在“12月3日歐洲央行宣布進一步下調已處于負值的存款利率,并把政府債券購買計劃的期限延長到2017年3月份”之后,歐元不但沒有貶值反而一度飆升至一個月高點,德國國債收益率德國國債收益率觸及9月來最高水平,并拖累歐美股市大幅下跌。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因就是歐洲央行很可能沒有兌現其寬松貨幣政策的承諾,導致市場下錯了賭注從而矯枉過正。這到底從何說起,請容我慢慢道來:
我們知道在中國央媽在每次大動作(降息降準等)之前,市場里都會有機構提前做出反應,比如往往降息決定還沒出來A股就會大漲,這導致不少人認為央媽的決策不少被提前泄露給市場。其實大家大可不必為此憤慨,因為我們央媽的這些桌底動作,歐洲央行也在做。
根據財經網(博客,微博)站Wolf Street透露:歐元區債務危機及救市行動至今的幾年,歐洲央行會以各種各樣的方法爆料給對沖基金及銀行,德拉吉還沒在記者會上發言,對沖基金就已對歐洲央行的聲明提前作出了反應,沽售股票及債券。
歐洲央行的這些作為被報章頭版披露后,德拉吉一點沒兜圈賣關子,而是大言不慚的說:“與特定對象直接交流,是歐央行溝通政策的重要部分……是透明政策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12月3號之前若干個星期,德拉吉和歐洲央行的其他官員在和對沖基金及銀行溝通的時候,不時表露他們對歐洲通縮風險及其對經濟復蘇破壞力的擔憂,這令許多投資者判斷歐洲央行會極為激進的擴大量寬的規模。于是他們在歐洲央行公開決策之前積極下注:對沖基金以高杠桿資金買入收益率極低的德國債券和增加對歐洲股市的投入,誰知12月3號歐洲央行宣布的寬松規模顯著低于這些對沖基金的預期,結果他們單邊押注太猛,只能火速離場鎖定利潤或者止損,由此觸發市場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歐美股市大跌。
這讓我想起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的一句名言:”央行的作用,5%是靠放水取得的,95%是靠和市場溝通取得的(說的通俗一點,靠忽悠市場去做取得的)。說白了央行最大的貨幣武器不是各種放水工具(雙降,SLF,MLF等等),而是預期管理“。看樣子,此次歐洲央行和市場的溝通是非常失敗的。
歐洲在今年一月就進入了通貨緊縮,歐洲央行如此這般虛偽的溝通方式玩的不是市場的心跳,而是經濟危機里的死亡游戲。
而我們的央行又是怎么做的呢?
市場很脆弱,我們要給市場以溫暖,而不是嚴寒。量寬不是婚外戀,必須明明白白的和市場勾兌起來,不然預期難以管理。你們說央行的傳統貨幣工具夠用,如果夠用,過去六年M2增速怎么會一路坍塌?又何以PPI同比增速從2012年4月至今一直為負,2014年12月之后更是斷崖式下滑,資產負債表通縮極其嚴厲?!
中國面對的是金融危機中的金融危機(超級去杠桿化)呀,不下猛藥怎么行?中國現在的私人債務(Private Debt)對GDP占比超過了200%,顯著高于次貸危機前美國的峰值(173%)。過去5年私人債務(Private Debt)對GDP占比的增幅高達60%。實證經濟學研究表明,對于世界主要經濟體而言,如果私人債務(Private Debt)對GDP占比超過150%,且過去5年私人債務(Private Debt)對GDP占比的增幅超過18%,該國就有爆發嚴重金融危機的風險。中國是在借來的時間里茍延殘喘吶。
通貨緊縮壓力巨大,是時候全力以赴,而不是玩歐洲央行似的死亡游戲了。
玩弄市場的心跳很容易,降一次息能讓行情火個一天兩天,但要讓市場持續的繁榮,需要做一些艱難的事情,就像在婚姻里,最需要的不是禮物,而是走心的溝通。請不要把市場當丑媳婦了。(文章來源:《公民經濟學家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