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投資研究執行董事梁裕昌接受傳媒專訪時指出,明年香港GDP增長僅1%,就業情況惡化,經濟三大支柱自由行、樓市和轉口貿易會轉差,建議特區政府增加投資,培育下一代產業。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今年下半年對港經濟預測悲觀的瑞銀,最新的研究報告亦維持全城最悲的口徑,預測數字明顯低于券商界普遍預期(香港明年GDP平均約2.3%,失業率3.4%)。
梁裕昌指,2015年找到經濟的轉折點,在觀察數據后,2016年便確定方向并不樂觀,暫時未知的是惡化的速度。
自由行消費見頂 呈下跌趨勢
首先是自由行旅客下降。“以中央角度,若要幫香港自由行,開放所有省市可來港自由行,但問題不是數量,而是消費力下降”,每位過夜旅客消費由2013年的8,937元見頂,預計今明兩年跌至8,400及8,100元,“數據由向上轉向下時,會有momentum(趨勢動力)。”
其發表的報告亦估計,當2016年上海迪斯尼開幕,旅客分流明顯,香港迪斯尼的擴建項目或會停工。
至于經濟轉差,影響是失業惡化,預期會由underemployment(就業不足)轉至unemployment(失業),“零售業員工大幅減薪,這是第一年應對,若再跌,公司之后的應對會是裁員。”在受惠自由行之下,2003年失業率由8.6%大幅回落,該行基本預測是明年失業率由現時的3.3%,升至4.5%。
單靠本地薪水 怎買3千萬樓?
其次是樓市,樓價開始見下跌及交投淡靜。他指出,“住宅作為投資項目(即產生財富)的大周期已過,因為樓市是受兩大因素影響,第一是本土經濟,例如人工影響;第二是外來需求減少,以內地買家來說,已于2011年見頂,料趨勢持續下跌,一來今年停止投資移民,二來是轉買其他地方樓,如倫敦置業。故單靠本地薪水,怎買3,000萬的樓!”
第三是受少人關注的轉口貿易,但對港GDP貢獻占比達五分之一,但趨勢已下跌。“以韓國貿易來說,入口香港后,7成貨轉運內地,香港只是消費3成,隨著中韓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未來可能7成的轉口貨可以不用經香港轉口。”
至于未來出路,他認為核心問題不是過度倚賴自由行,“有得背靠中國,怎么不可以,問題是在這一板塊賺到的錢,有沒有投資在其他弱項身上,為何只是發展購物行業?”他認為政府可著眼長遠回報,接受短期虧損,以培養下一世代產業,不怕起步遲及沒資源,政府庫房有錢,而且租金營運成本降低,有助下一代發展。“香港只有一個成功行業,但其他發展弱,換言之,其他行業有大大的發展空間。”
借鑒韓國新加坡 拓下一代產業
他舉例,15年前很少人看韓劇,但當地政府大力發展娛樂事業,今天已大放光芒。又如新加坡的主題公園,可能是蝕錢投資,但能吸引旅客;倫敦城市發展,樓價雖然貴,但保育佳,但香港沒有這些獨特性,購物城是其他城市都可發展,難有優勢。(文章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