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3月28日電(記者 韓婕) 2022年亞金協產融委換屆大會暨產業金融年度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辦。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陳克文在致辭時表示,新冠疫情暴發后,在全球經濟梯度復蘇的過程中,亞洲正在擺脫疫情影響并率先走向經濟復蘇,表現出很強的發展活力、潛力和韌性,成為穩定世界經濟基本面的重要力量。陳克文認為,這既離不開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內生動力,也離不開資金要素的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更離不開實體產業與資金要素之間的相互融合與相互促進。
在當前全球經濟金融形勢依舊嚴峻復雜的背景下,陳克文建議,亞金協要從提升產融合作的協同性、可得性、可持續性以及安全性四個方面出發,繼續秉承“聯通合作、共治共享”的宗旨,進一步擴大會員基礎,發展好各項業務,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發展需求,在提升金融對產業支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的同時,積極推動金融機構與技術、產業實體跨界交流合作,打破“信息孤島”現象,推動金融、技術與產業融合共生、協同發展,通過推動金融規則標準建設的跨境協調,構建綠色產業生態鏈,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
亞金協產融委第一屆主任章更生也表示,面對當前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實現普遍安全、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尤其需要堅持產融合作,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發揮金融的力量,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挖掘經濟增長新動能,攜手實現跨越發展。
盡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極大地便利、加速了金融服務創新,但在中國銀河證券副總裁吳國舫看來,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過程中也出現了“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傾向,在局部領域甚至呈現出空心化、自循環的特征,不但沒有服務實體經濟,反而形成金融風險殃及實體經濟”。為此,吳國舫建議,金融行業應時刻保持警覺,不忘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始終保持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做實產融結合、避免脫實向虛,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為資金融通拓寬廣度和深度,通過整合資源創造價值,實現產融共榮。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室主任研究員付保宗表示,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復雜性明顯上升,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加快重構,全球產業競爭版圖深刻調整,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和斷點日益凸顯,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構成現實沖擊和潛在威脅,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勢在必行。對于如何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付保宗建議可以從激發自主創新內生動能、加速產品質量品質革命、加強產業基礎配套支撐、優化能源資源供給體系、暢通國際國內循環流通五個角度出發。
對于如何理解產業金融,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在會上指出,考慮到產業金融的本質是通過資產證券化提高資產運行效率;因此,在當前國有資產總額龐大,但資本證券化率、資產利潤率較低的背景下,劉鋒建議,可以通過明晰資產的產權歸屬、實行國有資產的全民所有制,以及進一步提升資產證券化規模等手段實現產業金融。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涂永紅在論壇上表示,各國經濟復蘇政策為供應鏈轉型帶來更多資金,供應鏈數字化的快速發展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建議亞金協要致力于探索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新模式,提升會員金融機構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運行的可持續性,要充分發揮亞金協的國際金融組織平臺作用,增加成員金融機構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協作,推動區域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維護區域產業鏈穩定、經濟共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同時發布《全球產業金融觀察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引發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重大沖擊背景下,亞洲產業鏈快速崛起,帶動全球產業鏈從“亞太-歐非”兩極模式逐步演變為“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國逐步成長為亞洲產業鏈的樞紐,并與北美和歐洲產業鏈保持密切的貿易往來關系。
考慮到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固發展還需要產業界和金融界不斷深化合作,《報告》表示,提升產融合作質效可以通過宏觀政策刺激市場主體采取正確行動,持續探索創新,為產業、科技、金融的良性循環貢獻智慧,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