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永旭 西安報道
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各地積極響應,國內多城發布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關方案,城市發展再現“新賽道”。
近日,鄭州正式公布《鄭州市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旅游、會展、教育、體育、醫療等一系列城市名片,打造獨具鄭州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現,在國家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戰略引領下,國內多地密集宣布入局“新賽道”,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熱情高漲。新一輪申建以來,武漢、長沙、合肥、鄭州相繼加入,代表著中部城市提升國際化、提升城市能級的迫切愿望。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表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可以增強鄭州發展動力,“從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來看,鄭州的經濟總量不是很大,但成長性很好。最近幾年,鄭州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城市體量發展速度比較快,再加上居中的樞紐位置以及深厚的歷史底蘊,具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條件”。
“國際鄭”要來了
早前,鄭州曾提出建設國際化城市,在許多鄭州本地人眼中,一個不靠海、不沿邊的內陸農業大省的省會,建設國際化城市更像是不切實際的笑話,因此戲稱鄭州為“國際鄭”,并成為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梗。
不過,在國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加持下,鄭州開足馬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經濟總量突破萬億,人口規模突破千億,此時再提“國際鄭”,調侃之意全無,取而代之的應是提升國際化的目標和決心。
3月10日,鄭州市政府正式發布《方案》,為實現真正的“國際鄭”繪制藍圖,吹響了鄭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號角。其中明確,“構建以鄭州本地市場為核心、國內市場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用3至5年的時間,將鄭州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根據鄭州發展實際,立足于?6?9提升中原城市群在全國消費的地位和影響力,《方案》確定實施國際活動提升、口岸經濟引領、特色服務消費提升、制造出海、國際消費集聚、國際消費基礎強化、國際組織引進、國際消費融合創新和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化9大重點工程,包含了打造國際會展中心、打造口岸消費中心、提升“夜經濟”消費等22項具體任務。
鄭州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波曾表示,實施國際活動提升工程,舉辦一系列國際性展會,提升鄭州國際會展知名度,打造國際會展中心。積極引進世界高水平單項體育賽事和綜合性運動會,謀劃全國頂級電競賽事,與文化旅游、步行街、夜間經濟中的消費場景和消費空間深化聯動,打造國際體育賽事名城。
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曾在鄭州調研時指出,中原要出彩,鄭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鄭州必須成高峰。鄭州市要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鄭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以河南為核心的巨大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優勢,而且鄭州也是一個產業基礎較好、發展增速較快的城市,能夠在發展中逐步實現向消費中心的轉型與升級。在激烈的多城角逐中,鄭州有較大的機會躋身第二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試點名單。
多城培育“新賽道”
商務部曾明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尚未達到國際消費中心的能級,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很多城市希望達到的目標,并借此推動城市發展”,陳耀認為。
而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最早便出自于商務部等部委的聯合發文。2019年,商務部等14部委聯合出臺《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指導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工作,提出培育若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開辟了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一“新賽道”,各城市迅速響應。
2021年7月,商務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名單,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這一名單的公布,也加速了多城并進局面的形成,全國掀起了一輪申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熱潮。
記者梳理發現,2019年,西安、重慶兩地最早發布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關措施,此后,各城市紛紛跟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西安、鄭州、南京等城市在內明確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的城市,達20多個。
從第一批入選名單來看,中西部地區尚未有城市入選,也使得新一輪申建過程中,中西部城市加快申建步伐。
其中,武漢發布的《武漢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中明確,未來5年,武漢將聚力打造國際消費門戶城市,輻射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消費提質擴容,并提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等具體目標。
長沙發布的《中共長沙市委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6年,長沙社零突破8000億元,培育形成1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千億級核心商圈和10個以上百億級重點商圈。
在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安徽省省長王清憲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明確提出,做大消費市場,支持合肥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至于鄭州,其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具備一定優勢。公開數據顯示,鄭州市現有常住人口1260萬,每年凈流入人口40萬,消費基礎雄厚,消費氛圍濃厚,消費潛力巨大。2021年,鄭州市消費品市場依然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同比增長6.2%,總額達到5389億元。
陳耀認為,鄭州的城市首位度還有待提高,“作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目前從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全省占比來看,首位度還不是很高”,鄭州要入選第二批試點名單,就要更好地發揮交通樞紐的優勢,發展樞紐經濟,并且在促進消費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發展才是內核
“十四五”規劃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被視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而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則是內需體系的重要組成,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即是促進消費的重要舉措。
記者梳理發現,已經明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其建設目標和實施方案都有許多相近之處,例如實現經濟增長、提升國際化水平、發展文化旅游等。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各城市爭相申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原因是什么?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建設方向,也是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舉措。城市發展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相互促進的,城市發展需要消費提供動力,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核心則是擴大消費”,陳耀表示。
柏文喜分析稱,目前經濟結構已經轉向以消費為核心的第三產業,促進以大消費為核心的服務業的發展是各大城市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依托之一,也是城市功能發展的重要體現,因此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并以此為城市發展引領目標的動力源,就成為各大城市的必然選擇。
另外,柏文喜亦稱,“獲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個頭銜之后,除了能夠發揮消費增長的極化效應之外,還可以提升城市品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并以此來整合相關政策目標并獲取各方支持,必然會給城市的發展增加消費行業的推動力”。
陳耀認為,國家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尚未制定明確的硬性指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最主要的還是以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帶動地區發展為考量。為了促進消費、發展經濟,各地發展商圈、“夜經濟”、引進國際品牌等措施,因其門檻低,所以難免會產生類同情況,各地仍需注重實際,制定具有當地特色的相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