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任性”的背后,固然有商品本身基本面的支撐,更有資金的催化效應。據上證報記者采訪調查,在“資產荒”背景下,商品的亮眼表現正吸引著各路資金入場。
三大商品交易所兩天之內發出了13條“降溫”通知,也沒有拉回這頭“商品牛”。
11月10日,鐵礦、滬銅、滬鎳、滬鋁和菜粕五大商品主力合約收盤封漲停,螺紋、滬鉛主力合約盤中一度漲停;11月9日,鐵礦石主力合約收盤漲停,PP主力合約盤中漲停,焦煤、焦炭、螺紋均大幅上漲。
在業內人士看來,商品“任性”的背后,固然有商品本身基本面的支撐,更有資金的催化效應。而根據上證報記者采訪調查,在“資產荒”背景下,商品的亮眼表現正吸引著各路資金入場。
多路資金跑步入場
從期貨公司高管崗位轉戰私募的上海筑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昌武,也敏銳感覺到了商品市場的這一變化。“不少公募基金從投資和防范風險的角度,都在加大對商品的配置。此外,很多專戶以及委托理財資金也把目光瞄向商品。”他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作為一家專注于期貨投資的私募,他近來屢次受到公募基金的投顧邀約。
資金入場與否,期貨公司最有發言權。一位期貨公司量化投資部經理告訴記者:“今年資金不太愿意進股市,更愿意到商品市場。之前期貨公司門可羅雀,今年新開戶數和資金量都有很大增長。”
來自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顯示,在股指期貨成交大幅縮水的情況下,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期貨市場商品累計成交金額為142.18萬億元,同比增長29.3%。其中,上期所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73.16%和32.90%,大商所則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50.74%和49.15%。
來自Wind統計也顯示,今年前10月,股票型基金發行數量僅為48只,同比去年的225只大幅下滑79%。不過,商品期貨基金卻在快速增長,僅在上半年,商品型基金資管規模接近10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0%以上。
“截至目前,大商所共受理16家基金公司、21只商品期貨基金的開發申請,有6只基金已走完所內流程,其中2只基金已報會。”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魏振祥近日對記者如是表示。
與此同時,以商品期貨為標的的CTA(商品交易顧問)等期貨型基金也受到資金追捧。“今年股票基金的發行在熊市大幅下降,而CTA的發行量出現井噴式增長。”一位券商資管公司董事長近日在第七屆期貨機構投資者年會的宏觀環境與大類資產配置分論壇上表示。
一位期貨公司量化投資部總經理也告訴記者,其所在的期貨公司今年拿到了資管牌照,發行了不少CTA產品。“因為今年商品市場整體形勢大好,期貨公司資管業務一下子有很大增量,我們也想趁此機會布局發展。”
與此對應的是,今年以來,期貨市場的法人持倉與機構客戶都在大幅增長。
據大商所統計,今年參與大商所交易的機構客戶數增速較快,前10個月法人客戶數增長11%,其中資管、特殊法人等賬戶增長84%。
鄭商所方面,機構投資者的比重與數量也在增加,截至今年9月,鄭商所的法人客戶同比增長27.1%。數據還顯示,鄭商所法人客戶日均持倉量272.5萬手(雙邊),同比增長74.5%。
記者還從上期所獲悉,今年前9月,上期所單邊累計成交量為13.33億手,成交金額為62.6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86%和35.41%,法人客戶持倉量占比超過50%,期貨保值效率超過90%。
其實,幾大活躍商品的持倉量也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資金動向。以煤炭為例,焦煤主力連續合約的持倉量從年初最低時的8萬手左右上漲到最高超過50萬手,動力煤主力連續合約持倉量也從年初的10萬手以下增持到當前的30萬至40萬手。
除了其他市場轉戰而來的資金,原有期貨市場上的資金也在轉移。記者從多方采訪中了解到,自股指期貨相關政策收緊之后,不少金融期貨市場資金轉場進入商品市場。來自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滬深300股指期貨成交額同比降幅超過95%。而商品期貨中,整體成交額卻在大幅上漲。
場內資金騰挪
縱觀今年來的投資市場,商品牛市可謂傲視群“熊”。截至11月10日,焦煤和焦炭主力連續合約年內分別上漲164.69%和226.05%,鐵礦和螺紋主力連續合約分別反彈了82.61%和67.43%,文華商品指數整體上漲超過37%。相比之下,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年內至今分別下跌約10%和15%。
除了商品期貨氣勢如虹,商品型基金也沒有辜負這一波牛市行情。記者從一券商機構研報中獲悉,管理期貨策略的收益率在近半年里遠遠跑贏了宏觀策略、債券策略、事件驅動、股票多頭等其他策略,其最近6個月收益率達到9.82%,而第二名事件驅動策略收益率為5.96%。
在周期輪動背景下,期市場內資金正逐個“捕獵”被低估的商品。“上半年黑色系商品是上漲主力,下半年農產品、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等板塊商品也明顯跟漲。”恒泰期貨分析師對記者說,接下來,黑色系商品中,煤炭可能會回調,其他商品的上漲趨勢仍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