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轉融資業務恢復且費率下調的消息,在這個周末擾動著市場的神經,利好預期和實際效果的爭論不一。
但轉融資業務恢復的影響,或要比對大盤的短期刺激來得更為長遠:如何完善和建設杠桿工具、怎樣引導信用交易的良性運轉,是歷經杠桿市之痛后市場更應該關注的話題。
上述消息中刺激市場神經的要素主要有兩個:證金公司、兩融。去年7月以來A股從瘋牛行情重挫后,證金公司常在異常波動時擔任國家隊角色,多次出手救市。目前陸續披露的上市券商年報中亦有證實。去年參與救市的各家券商將出資額投入證金公司專戶,由后者進行統一運作和投資管理,各券商按投資比例分擔風險、分享收益。
兩融交易是市場另一個敏感點。自從高點一路狂瀉之后,兩融余額持續在低位震蕩,多次反彈均未形成長期趨勢。近期已有券商松綁兩融交易指標,并強調當前的場內杠桿水平位于合理可控區間。
微妙的角色背景、持續萎縮的兩融交易現狀,讓市場對此次調整賦予了過多的信號預期。部分觀點甚至解讀為“證金公司喊你借錢炒股”,認為此舉是在釋放做多信號。然而,從證金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來看,此次只是其角色回歸。
根據官方介紹,證金公司是國內唯一從事轉融通業務的金融機構,旨在為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提供配套服務,包括運用市場化手段調節證券市場資金和證券的供給等。其中,轉融資業務是從2012年8月30日起正式啟動試點,次年新增91天、182天期限品種。但自2014年8月調整后,目前轉融資業務僅有182天期品種運轉。
此次全面恢復5種期限產品,轉融資業務再次全面啟動,證金公司也迎來角色回歸。“通過穩步發展轉融通業務,完善融資融券交易機制;推動建立信用交易方式,健全資本市場功能。”證金公司的經營宗旨與此舉呼應。
但要確保信用交易的良性運轉,包括證金公司在內的市場各方還任重道遠。與轉融資相對應的轉融券業務,除要面臨機制建設的挑戰之外,更要解決市場對交易認知度不足、存在誤解誤讀的難題。
在去年股災發生之前,監管層已有意規范兩融機制的全面建設;融券業務成為建設重點,轉融券業務涉及其中。中國證券業協會等四單位曾在去年4月聯合發布通知,宣布將擴大融券券源、優化融券賣出機制、擴大融券交易和轉融券交易的標的證券至1100只。但此舉隨即引發大盤和海外市場巨震,并被認為是“鼓勵做空”。證監會緊急發布澄清說明強調,發布通知是為了促進融資業務和融券業務協調發展,改變近年來融資業務快速發展而融券業務發展緩慢的現狀。
有券商分析師就曾對此表示,A股市場的兩融交易結構失衡,目前仍是以融資為主的單邊市場,融券長期滯后;此種結構下融資融券極易放大市場波動,即形成助漲助跌的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