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近海經濟區管委會。 東方IC 資料圖
作為產業發展升級的空間載體——產業園區,近年來一些地方因爭相上馬、四面開花而面臨窘境,不少園區處于“撂荒”狀態。如何通過重新規劃布局使之再現生機,成為擺在地方政府面前一項重要任務。
沈陽近海經濟區管委會門前,振翅欲飛的金色鳳凰雕塑格外醒目,距離不遠的展示墻上,有繪制精美的主導產業與發展規劃圖。然而,現實令人擔憂。
遼寧省遼中縣經信局2014年底發布的一份《遼中近海工業新城汽車產業園發展建設情況》顯示,沈陽鈞翔專用車有限公司投資8億元、用地200畝的年產1萬臺專用車項目,一期已經竣工。半月談記者在現場看到,大片的空地上建成的一處廠房無人看護,門窗已破損。在斜對面的沈陽營口港物流公司,四層高的辦公樓只留有一個看守老人。他說,這家物流公司建成五六年了,但一直沒有營業。
成立于8年前的這家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總面積668平方公里,距沈陽45公里,距營口港69公里,一小時經濟圈覆蓋鞍山、本溪、撫順、盤錦、遼陽等八大重工業城市。然而,這處曾被認為位于“鉆石節點”的產業新區,現狀顯然與預期相距甚遠。
在營口蓋州市的北海新區,半月談記者看到了類似的景象。2014年4月在此處開工奠基的遼寧中國科技五金商貿城,原計劃投資50億元打造“工貿結合、前店后廠”。如今,在這家占地1000多畝的商貿城建設工地上,只有兩座低矮的門房,“中國科技五金城”標牌后,則是茫茫的一片空地。
由于重量輕質,產業園區在規劃布局上過多過急,產業選擇并不科學。在遼寧中部一些城市的60多個產業園區中,有12個規劃發展裝備制造業,有11個規劃發展冶金、鑄造產業,產業結構趨同。
“過去只有我們一家產業開發區,現在幾乎每個區都有一兩個。項目都沒拉來多少,人倒是越來越多。”遼寧西部某市一處省級開發區官員對記者說。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許多以自上而下模式發展的產業園區,多屬于行政力助推產物,缺少市場的自發性動力,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后陷入困境。相反,一些地方先有產業支撐和生產要素積聚,再籌建產業園區,發展效果則好得多。
德國寶馬汽車集團2002年進入鐵西開發區投資,隨著在中國業務的不斷發展,2010年6月,開始投資建設鐵西工廠。2012年,寶馬發動機廠、研發中心也落戶鐵西。研發中心的500名科研人員也已經招聘完成,是寶馬在全球唯一一個本土以外的研發中心。2014年,中央明確提出在沈陽建設中德兩國合作的一個產業基地,于是,當年8月,沈陽中德產業園區正式啟動。
沈陽鐵西中德產業園區副主任張寶軍介紹,目前,中德產業園區內,有來自德國、日本、加拿大、美國等9個國家共計48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目前在沈陽經營的半數約60家德資企業,紛紛落戶沈陽鐵西。
本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李乃濤說,本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立足打造“中國藥都”,近年來在選人用人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開發區招商局的35名干部及工作人員,一半以上是從藥科類大學引進的專業化人才。
人才引領為開發區的發展打開新路,目前開發區已吸引上海醫藥集團、修正藥業、華潤醫藥等大批知名藥企前來投資,而且沈陽藥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遼寧醫藥大學也分別在此建立主校區或分校區。產業、人才的集聚互動,使經濟實現共生融合發展。
受經濟下行影響,當前東北地區經濟運行情況不容樂觀。一些地方“一業獨大”等問題突出,依靠資源、傳統重化工業的經濟結構多年未有明顯改善。
切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強化產業園區的載體功能,必須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以產城融合為導向,重新激活各產業園區的創新發展動能。產業園區過多過濫的狀況已受到關注,遼寧省一些地市已開始主動研究梳理整合并重新布局。
沈陽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始杰、遼寧省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健力等業內專家建議,未來產業園區的發展要避免一味追求總量和速度,要更加重視和強調內涵式、質量型和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要對產業園區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調研評估,摸清底數、評估效果、查找問題、調整提升發展思路,結合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立足區域經濟結構調整,重新規劃布局。同時,以市場為主導,加快探索產業園區管理體制改革。
張寶軍說,產業園區建設的投入與產出要形成良性循環,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在開發區建設中可以引入公私合建模式,政府在前期征地拆遷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上可以更多主導,而在招商引資方面,可以更多采取市場化模式引入專業化的招商團隊。
此外,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圍繞功能定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進、城鎮承載力、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財稅貢獻率、政府負債等指標開展常態化、制度化考評、約束和督導。
產業園區的建設也需要有形建設與無形建設相結合。“東北不少地方習慣于發展園區經濟,熱衷于建產業園區來招商,依靠土地和稅收優惠來吸引投資。”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說,面對“互聯網+”,地方政府要重視發展平臺經濟,通過網絡平臺為實體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