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虹
湖北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指出,“十三五”要繼續堅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的工作方針,這是對湖北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戰略作出的重要判斷與決策。其中“以質為帥”主要是指,在發展理念上堅持質量優先,在發展動力上以質量來進一步促進經濟總量增長,在發展目標上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以質為帥”充分體現了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對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以及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全面提高湖北經濟增長質量是“以質為帥”的根本目標
湖北“十三五”開局面臨的基本省情是,生產總值逼近3萬億元,挺進全國八強,在“量”上穩居“第一方陣”,但在“質”上還未進入“第一梯隊”。“以質為帥”就是要用質量提升來解決湖北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即以質量來促進經濟總量的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實現“彎道超越”。
1.質量是湖北經濟總量位次前移的重要支撐
進入新常態以后,依靠高投資、高消耗和低成本的規模速度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發展動力更多地轉向供給側質量的不斷提升。企業發展不再是被動地適應和滿足已經出現的需求,而應主動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總量的持續性增長。從現實經驗來看,繼續以規模速度型模式增長的地區,其增長速度顯著下降,而不斷依靠供給側質量提升來發展的地區,則相對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湖北在“十二五”期間GDP之所以能夠以高于全國3.2%的速度增長,重要的經驗就是:一方面在食品、汽車等傳統優勢產業領域不斷打造質量品牌、夯實質量基礎;另一方面在光電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創新,形成質量發展的優勢,迅速占領市場。
2.質量是湖北經濟做大總量的堅實基礎
當前湖北省供給能力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勞動力供給數量下降、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二是企業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不高,導致消費需求長期得不到有效釋放,反映出湖北產品在質量能力上仍有巨大提升空間。面對這一形勢,湖北省委領導提出,在“十三五”期間要“做優質量,做多增量,做大總量”,就是為了有效緩解湖北發展在供給側面臨的制約。“做優質量”是手段,“做多增量”是路徑,“做大總量”是目標。其內涵是要通過質量提升來形成優質優價的質量型發展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率以有效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外部沖擊,抵御經濟下滑風險,使得經濟仍能夠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最終實現進一步做大總量的目標。
3.質量是優化湖北經濟結構的重要動力
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十二五”末,湖北第三產業占比為43.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后。質量是改變這一結構現狀的主要動力,湖北在服務產業上具有重要的資源優勢,尤其是高新技術、商貿物流、特色旅游等方面基礎雄厚,提高服務質量將直接改善服務的體驗感,刺激服務消費需求。同時由于產品服務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服務質量提升也能夠不斷派生出新的產品需求,有效促進湖北產業結構不斷趨于優化。湖北結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按照“一主兩副多極”的思路實現區域平衡發展,不管是作為“一主”的武漢還是“兩副”的宜昌和襄陽,以及“多極”的中小城市,都需要以質量提升來實現更快的發展。尤其是發展相對滯后的中小城市,利用其在生態資源、文化產業、特色旅游等方面的優勢,通過供給側的質量創新能夠不斷地滿足正在興起的質量型需求,形成巨大的質量紅利,實現趕超式增長。
改善供給側體系質量是湖北實施“以質為帥”的實質內涵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核心是要從規模速度型轉變為質量效益型,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改善供給側體系質量。因此,“以質為帥”的實質內涵,就是要通過投入要素和人力資本質量的不斷提升來提高企業在產品服務供給質量上的核心競爭力,最終提升湖北供給側體系質量的整體水平。
1.供給側體系質量的核心是湖北產品質量優勢的充分發揮
企業是供給側的主體,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質量構成了供給側體系質量的基本內容。因而,提高供給側體系質量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具體的微觀產品和服務質量,進而提高產品服務的附加值,實現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十二五”末湖北千億產業增長至14個,百億企業增加了11家,總量增長成績喜人,但與發達省份相比企業質量能力相對不足,制約了供給側體系質量的提高。供給側體系質量提升主要是指建立一流的企業標準,不斷降低資源消耗;積極實施質量品牌戰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溢價;大力推動國際市場認證,以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能力。讓企業真正建立起質量競爭的內在激勵,促使企業從低質低價的低水平均衡向優質優價的高水平均衡轉變,支撐湖北整體的供給側體系質量顯著提升。
2.供給側體系質量的基礎是湖北科技創新潛力的有效釋放
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是供給側體系質量提升的主要路徑。供給側質量的提升主要是指,通過技術進步實現質量的固有特性的持續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要。基于技術進步而實現的質量固有屬性提升,是產品能夠創造新的需求的基本前提。湖北科技資源居于全國前三位,但經濟實力卻與此不相稱,這表明湖北聚焦于產品質量提升的科技進步仍然有待提升,科技成果沒有在產品服務形態上滿足更高的市場需求。因而,提升湖北供給側體系質量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市場化進一步地驅動企業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成產品服務質量優勢,使得科技進步更加聚焦于產品質量方面,以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
3.供給側體系質量的關鍵是湖北人力資本質量的全面提升
低成本勞動力大量供給條件的消失,倒逼企業從單純依靠勞動力數量的投入轉變為勞動力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一方面有助于技術進步效應的更大發揮,提高企業的產出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錯誤,間接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由高的人力資本所帶來的更高的勞動報酬能夠提升勞動力的工作激勵和人力資本投資,從而更進一步地提升產品質量,使得產品質量提升和勞動者工資收入增長形成良性循環,有效緩解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于供給側質量提升的壓力。湖北是科教大省,通過人力資本質量提升來支撐供給側體系質量具有巨大的潛力。有效改善湖北的人才環境,提升湖北對于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是盤活湖北人力資本質量,支撐供給側體系質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改革是湖北實現“以質為帥”的重要路徑
要真正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以質為帥”,應不斷以改革的方式消除質量發展障礙,促進企業形成生產高質量產品服務的內生動力;加快政府發展目標的轉變,樹立質量型增長的發展導向,形成質量型增長的制度保障;通過質量信息供給體系的改革,降低質量信息不對稱性,促進消費需求的有效釋放。
1.大力消除對低質量企業的保護,積極培育質量創新的市場主體
“以質為帥”應堅持“產業第一”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要讓企業成為推動質量提升的主體,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精神。當前,優質優價的競爭機制之所以未能有效運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對生產低質產品企業的過度保護,使得部分企業家簡單依靠政府的刺激政策維持生存而缺乏供給創新的內在激勵。生產過剩產能的“僵尸企業”之所以大量存在,也主要是因為其缺乏生產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因此要實現“以質為帥”就必須以更大的改革力度破除對低質企業的保護,建立正常的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讓生產高質量產品的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淘汰“僵尸企業”。
2.盡快構建質量導向的考核指標,形成經濟增長質量的制度保障
“民生決定目的”,因此“以質為帥”的根本目標是要提高以居民社會福利為基礎的經濟增長質量。經濟增長之所以會陷入注重“量”而忽視“質”的模式,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評價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片面地放在了GDP、投資等數量指標上。湖北要實現“以質為帥”的目標,就必須切實地推動經濟發展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改革,改變以單一的GDP等數量指標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加大對于經濟增長質量指標的考核力度,注重對于居民實際收入增長、住房、醫療、教育等重大民生指標評價。“綠色決定生死”,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還應尤其注重生態環境的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評價在經濟增長考核中的比重。
3.加快推動質量信息供給機制的改革,促進消費需求的有效釋放
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質量信息的不對稱,是供給側質量無法持續提升的內在原因。面向消費者質量信息供給不足,使得優質產品得不到優價的收益,低質低價的均衡無法打破。為有效降低質量信息不對稱性,“十三五”期間,湖北要加快實現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市場化和集團化改革,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質量信號供給主體,向市場提供有效的質量信息。率先發展社會化的質量信息提供主體,向消費者提供具有消費參考價值的質量信息服務。加快落實社會團體標準制度,讓企業成為標準的制定和使用主體,發揮標準在傳遞質量信號中的關鍵作用。積極推動質量大數據產業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有效識別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支撐消費持續不斷增長。“以質為帥”是立足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尤其是針對湖北當前發展的關鍵問題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性決策。“以質為帥”明確了湖北在“十三五”發展期間,要依靠質量提升來實現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出效率不斷提升、社會福利不斷改善等經濟發展質量目標,使質量成為新常態下的新動力,推動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
(作者系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