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引入深圳地鐵的消息僅僅過了10多個小時,又一項大規模房企重組方案拋出。昨日,中海、中信雙雙發布公告稱,中信同意將若干在中國住宅地產項目中的權益出售予中海。繼重大無先例招商地產的重組后,又一場規模龐大、可以叫板萬科的央企重組來臨。
中海意在擴張
中海發布的公告稱,公司斥資310億元向中信購入內地25個城市共2400萬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物業。中海將以每股27.13元發行逾10.95億股新股支付其中297.24億元,另61.49億元以轉讓物業形式支付。交易完成后,中信將持有中海1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同時,中信承諾兩年內不會出售股權。
相關人士分析,本次收購是去年中海剛完成與中建地產的內部資源整合后,再次啟動空前規模的龍頭企業間橫向并購,此次整合對中海頗具意義。
中海去年完成內部整合后實現銷售額約1521億元,排名全國房企業績榜單第5位。但與萬科、綠地、恒大三家業績超過2000億元的房企相比,業績差距正在拉大。而且在項目銷售區域布局中,中海在京滬廣深等一線核心城市的銷售表現也并不突出。
這次與中信的整合,無疑將是中海進一步做大規模的資本。中信地產的業務集中于京津環渤海及珠三角等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主要以住宅開發為主,截至2014年底,總資產超過1100億元。
本次收購將讓中海在多個主要經濟地區的土地儲備實現擴充,尤其是充實公司一線及二線城市的項目儲備。初步統計,按總建筑面積計算,中海土地儲備將比2015年6月30日的4409萬平方米大幅提升,而且本次獲得大批量的土地與通過市場拿地相比實在是相當劃算。
借力中信趕超龍頭
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地產板塊之外的多項資源也是中海選擇中信的重要因素。
交易完成后,中信將成為中海地產的戰略股東,并擁有第二大股份,同時中信將在中海地產的董事會享有一名非執行董事席位。中海地產的第一大股東仍為中國建筑。
中信表示,從本次交易中,相關資產出售將錄得預計約為90億-110億元的凈收益。中信將通過持有中海約10%的股權,繼續參與國內房地產的發展。
2014年在香港完成整體上市的中信股份業務橫跨銀行、證券、房地產等十幾個領域,是目前最大的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之一。資料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信地產及基礎設施業僅占中信股份總收入的4%,絕大部分還是來自于金融、資源能源和制造業等板塊。
中海在公告中也表示,中信在金融服務、資源能源、制造業、工程承包等行業擁有廣泛業務,與中信的合作有利于增加中海在一線、二線城市展開多方面合作。
并購的背后
同策咨詢總監張宏偉表示,地產規模化時代已過,房企之間的并購重組將是大勢所趨。中海、招商蛇口、保利地產、中交地產,在完成重組后都將成為航母級龍頭企業,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中海就一直加快收購進程。中海地產董事長郝建民年初也明確表示,今年將大規模開啟兼并重組,重點是收購央企資產。
專家指出,中海作為當年地產行業榜首位置的有力爭奪者,如今已跌出三甲的競爭,而且還面臨業績被行業榜首不斷拉大、身后企業迅速趕超的緊迫現實。選擇大手筆并購的確是快速實現低成本擴大規模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房企間龐大資產整合的難度也不容忽視,企業間的磨合尚需時日,一旦梳理不善可能變成減分項,從而拖累企業業績。(董家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