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保單位“同和裕銀號”舊址 資料圖片
3臺大型平板車搬運老建筑 現代快報記者 李偉豪 攝
昨天上午,在經歷了五個多月的準備之后,徐州一座民國建筑開始了浩大的平移工程。在3臺巨型平板車低沉的轟鳴聲中,“坐”在上面的老房子隨車緩緩移動,昨天一共“走”了50米,而目標是240米。據了解,這次老建筑平移,是為軌道交通建設讓路。
現代快報記者 李偉豪
要經過兩次90度轉彎
昨天上午,在徐州市區的大馬路上,這座民國時期的老建筑穩“坐”在3臺大型自行式液壓平板車上,準備就緒。據悉,平板車每臺長25米、72個車輪,載重能力可達500噸。每臺車上還安裝了14個大馬力的液壓千斤頂,共同支撐著這座千噸重的老建筑。
負責這次平移施工的是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公司?!笆艿匦蔚南拗?,我們無法用慣常的軌道平移?!笔┕し截撠熑烁嬖V現代快報記者,再三論證后選擇了用車輛平移的方案?!白畲蟮碾y度在于建筑物年代久遠,平移過程中還要經過兩次90度的轉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無法想象的損傷?!痹谄揭崎_始前,施工方對液壓平板車進行了多番調試。
10時50分,老房子“坐”在平板車上緩緩移動。一開始,由于速度十分緩慢,肉眼幾乎難以覺察。徐州鼓樓區建設局副局長陳璟表示,根據預定方案,“移動時速為30—40米。”第一天移動50米左右,第二天再“走”完余下的路程。
大約一小時后,3臺平板車搬運著這棟老房子迎來了第一個90度的轉彎,負責電子遙控的人員分外謹慎,慢點,再慢點,老建筑一點點轉彎。中午時分,老建筑完成了“華麗轉身”。
歷經滄桑但保存較完好
整體平移的是棟3層建筑,為“同和裕銀號”舊址,市級文保單位。原建筑是兩層,最上面的一層為現代后建。據《徐州市志》記載:同和裕銀號,大馬路東段路北,1932年建,混合結構,建筑面積284.4平方米。照此算來,這座建筑已有84歲。
青石為基,門窗雕花,相得益彰,門外兩根直徑約半米粗的石柱,遍布一圈一圈凸出的自然紋飾,讓這座老建筑顯得素樸厚重,也更具有保存價值。雖然歷經滄桑80多年了,然其內部木質扶手、樓梯都保存完整。
“十多年前,這座建筑仍算得上恢宏,有青磚圍墻、院子、魚池,現在這些東西都沒有了?!痹谄揭乒こ虒嵤┣?,賓館人員曾表示,他們已在這里經營了15年左右,“之前這里是一家銀行的營業網點,搬走后被我們租了下來?!?/p>
據當地民俗專家考證,徐州同和裕銀號屬于總號下設的幾大分號之一,有協助指導附近分號之職,總號還在徐州分號內附設信息樞紐徐州辦事處。至1933年前后,因同和裕銀號擴張過于迅猛、內部矛盾激化,最終破產。
為軌道交通讓路
因修建軌道交通的需要,“同和裕銀號”舊址恰好被劃入1號線的站點范圍,在現代交通與文物保護相遇的時候,涉及的多家單位經過商討論證,最終拿出了將建筑整體平移的解決方案。根據方案,平移240多米后,“同和裕銀號”舊址將清除老建筑之外的其他后建部分,恢復民國舊貌。
據了解,平移之后,“同和裕銀號”舊址不再用于商業,將整體保護起來,供市民、游客參觀。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同和裕銀號”舊址自身重量達1100噸,加上施工附著的“托盤”新圈梁,總重有1300噸。這次平移主要的技術處理大致是將支撐這座建筑物的地基墻從同一水平面上切斷,使其與基礎分離變成一個可搬動的“重物”。
之后,在下面放置20多個“大馬力”的立式液壓千斤頂,將其托舉“騰空”到1.55米高。從某種程度上講,托舉成功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因為被托舉時內部受力會出現變化,稍有不慎就會產生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完成切基工序后,還要在切斷處砌筑新圈梁,這個新圈梁,就是一個可移動的巨大“托盤”,也是老建筑順利“邁步”的一個關鍵。
據悉,如果天氣正常的話,今天就有望平移到位。這次平移工程,也是徐州歷史上首次老建筑平移的案例?,F代快報記者還了解到,當“同和裕銀號”舊址平移到新址后,方位會由原來的“坐北朝南”改成“坐南朝北”。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