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高收益、低風險、靈活存取”……悄然間冒出的眾多理財公司,攜帶著種種難以抗拒的“誘惑”,進入了很多人的生活。記者根據上海和北京工商部門的公開信息查詢系統發現:過去一年中兩城市有至少上百家類似金融信息、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類公司受到行政處罰,其中70余家原因在于“虛假宣傳”!
“歷史年化收益率125%”?假的
隨著第三方理財的逐漸興起,部分理財公司為了招攬客戶,大肆進行虛假宣傳。記者發現,2015年因虛假宣傳被處罰的京滬70余家理財類企業中,其手法各有不同。比如,上海虹億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就利用其企業網站和經營場所,虛構“年放貸額超3億元、建立了350人的專業團隊、成功控股內蒙古白云巖礦(鎂礦)有限公司”等宣傳內容。監管部門核查卻發現,至案發時該企業成立僅8個月,期間的金融信息服務總量和放貸額總計不足千萬元,在職和辦過聘用合同的工作人員僅15人,所謂“內蒙古白云巖礦(鎂礦)有限公司”純屬虛構。
再例如,上海保熙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在其公司網站主頁上發布了“歷史成績年化收益率125%”等內容,調查卻發現完全系當事人杜撰。
網絡平臺借貸數據容易造假
據了解,按照現行規定,注冊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投資管理、咨詢、創業投資等為名稱的公司,是沒有資金門檻的。公司可以選擇填寫上億元的注冊資本,無需當場繳納或即時資金到位,只需在一定時間內繳納完畢即可。
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說,工商注冊只是給企業發一個“身份證”,至于企業拿它是否去做了違法亂紀或傷害消費者權益的事,目前還缺乏有效及時的跟蹤及反饋,因此行業主管部門應切實做好事中事后監管。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提醒,在網絡平臺,用戶很難知曉借出資金的真正用途,借款方借錢不還或是“掛羊頭賣狗肉”,將資金挪作他用,甚至涉嫌非法集資,都會為用戶帶來損失,監管的技術和制度都有待加強。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等監管意見已相繼出臺,下一步需要繼續細化相關規則,推動行業進一步規范化。
“幾乎沒有一款理財產品可以同時做到超高收益、超低風險,還能靈活存取,如果遇到類似宣傳,消費者就得仔細甄別。”邱寶昌說,要加強信息的公開透明度,確保消費者充分知情。
提醒
防被騙
投資者可看清兩點
●“保本保收益”型廣告可能違規
據介紹,在宣傳單頁上,投資理財類廣告常常以高額的投資回報預期吸引眼球,宣稱“保本保收益”,卻未將其中附帶的條件一并明示,屬于典型誤導性質的虛假廣告。
●注冊資本不能說明公司“高大上”
為了吸引投資者,有些企業在虛假宣傳的同時,還會鉆政策的空子,在注冊或變更時故意將注冊資本“提到”很高,以博取投資者的信任。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