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責任心、受過高等教育、有時間陪娃、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父母懷著幫助孩子有更好發展的美好期望,向一條培養學霸的路徑前行。但過多的控制所導致的惡果會在孩子青春期顯現,該如何激發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一本新近上市的書值得一讀。
最近,朋友圈里一張“小P孩作息時間表”引發了熱議,按照這張作息時間表,“小P孩”每天從5點起床,一直要各種學習到23點才能睡覺。
每天學18個小時,內容除了周一到周五學校正常的課程外,還安排了古文、鋼琴、圍棋、毛筆書法、奧數、跆拳道、游泳、英語、拉丁舞等9種課外學習。據報道“小P孩”的家長劉女士是北大畢業,這件事也導致了這位30歲的北大虎媽爆紅網絡。
像北大虎媽這樣的家長并不鮮見。她代表了一些有責任心、受過高等教育、有時間陪娃、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父母,他們懷著幫助孩子有更好發展的美好期望,向一條培養學霸的路徑前行。做學霸,尤其是現在的學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嚴格按照作息時間、最大效率利用時間,盡可能學習最多種類的知識——若想做到這些,要么這個孩子有很強的學習動機,要么就得靠家長采取各種措施,以提高孩子的配合度。可是,對于任何人來說,讓另一個人去配合你的期望,常常意味著或明或暗的戰爭。
18個小時背后是父母的焦慮和控制欲
孩子不服從父母安排怎么辦、孩子不喜歡某些課程怎么辦、孩子打退堂鼓怎么辦……父母們為這些問題憂心,卻往往無視問題背后矛盾的親子關系,以及孩子的自我激勵能力是如何在外界控制中逐漸消弭的。
父母的控制與孩子反抗之間的矛盾,是每一個家庭都可能遇到的難題。這不僅僅跟父母的個性相關,更受父母子女這個特定的關系所決定。我們生下了孩子,懷著責任心自然希望他們未來幸福、健康、強壯、有能力。這份期望推動我們對孩子施加影響。就像美國著名正念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在她的新書《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么辦?》中說的那樣,“父母擔心若沒有控制,孩子的生活就會變糟糕。于是錯誤地認為,如果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就能得到更確定的結果。換言之,對孩子實行層層控制是為了對抗生活,刪除固有的風險。”可是,面對復雜的生活,父母注定不是一個完美的電影制片人,“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隨心所欲地為他們的生活撰寫劇本、購買戲服并且預測這部‘電影’的結局。如果票房不佳甚至不符合發行要求的話,我們會備受打擊,甚至憤怒地咆哮、尖叫,并歸咎于別人。當然,現成的替罪羊是我們的孩子。”沙法麗博士用這樣一個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父母們在控制欲的推動下所做的事情。可惜的是,父母們對此并沒有多少在意,他們更感興趣的是,該如何調教孩子聽從指令,做正確的事情。《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么辦?》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推出的沙法麗·薩巴瑞的新書。她的第一本書《父母的覺醒》由于顛覆了傳統的親子關系,受到美國父母熱烈歡迎,長踞美國亞馬遜教養類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過度控制剝奪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
因為擁有豐富的臨床研究與青少年咨詢經驗,所以沙法麗博士清楚地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與管教會傷害孩子的發展。“孩子有自己特定的興趣愛好、選擇朋友以及職業……可悲的是,許多家長對此橫加干涉,非要替孩子做決定不可。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家長經常以‘讓我的孩子面對更多選擇’為名,強迫他們參加各種不喜歡的活動。引起孩子強烈的反對后,父母就會借助懲罰的方式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這樣的控制最終出現的問題是,進入高中以后,許多孩子失去了原來的興趣愛好,因為大人和學校扼殺了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專注于和同學比較分數。“我們刻意強迫孩子,他們就不會再按照本性的需要去做適當的事情。他們會為了得到獎勵好好學習,提高成績,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萊恩發現,外部控制會大大削弱人做某件事情的動機。人在能夠滿足成就感、自主需要以及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環境下才會出現更多內在動機行為。如果只是為了遵循外界的規則,不管是為了降低焦慮、避免責怪或者讓自己感覺更好,人的自主性都會大大降低。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許多小朋友上課、寫作業專注力不強,但是玩起喜歡的玩具,卻可以不吃不喝擺弄幾個小時。
“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有責任作出改變,但卻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書店里有很多教父母讓孩子順從的書,這些方法明顯有操縱的成分。即使是看似溫柔的戰術,只要它的目的是促使孩子遵從我們的愿望,也是不可取的。這些操縱,讓孩子不愿意聽從意見,又沒有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而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幫助他們成為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提高和自主的人。”
請試著放棄“我的孩子應該如何”的執念
讀到這里,你是否有些后怕?該如何以更尊重的方式去教養孩子呢?在沙法麗博士看來,你需要更多警醒和反思,不妨常常問自己:現在,我需要為孩子做什么才能讓他茁壯成長?怎么做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
在教養方面,你還要相信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才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對規則的需要,源于我們對自己以身作則能力的擔憂。一旦我們看清了自己的生活,保持其完整性、一致性、目的性和方向性,我們的言行就會成為孩子的指路明燈,而不必再強加給他們任何外部的控制。”希望這本書的觀念可以撫慰每一位焦慮的父母。
愿我們能聽從這些心理學家的箴言,放棄“我的孩子應該如何”的執念,尊重孩子的需求,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幫助他們發展出自我激勵的能力。遠離控制型育兒方式,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值得你去努力。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