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沮喪
助學之路曾頻頻被拒
在農村,像李芳這樣的貧困孩子很多,光為他們送一些書籍,這樣的幫助還是遠遠不夠?!澳懿荒茏尠嗌厦课缓⒆佣加幸浑p棉鞋?這樣他們可以暖和地上課!”王萬奇有了新想法。此外,他還打聽到,富川縣有超過3000名的留守兒童,他們中的很多孩子也需要這方面的幫助。
于是,王萬奇想起了之前擔任校學生會主席時,也認識一些大企業的人?!盎I個2萬元的款項,讓富川的孩子們溫暖過冬,這個應該能做到吧?”但事實證明,他把籌款想得過于簡單了。因為不了解具體情況,3家企業都婉言拒絕了他的資助請求,這讓他十分沮喪,在和學弟的交談中,忍不住哭了……
找企業資助受挫,他和支教團隊開始通過廣西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的官方博客、微博,廣西大學團委的微信、微博等,將孩子們學習的環境、家訪圖片、求助信息等,通過網絡發布。慢慢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一些愛心企業主動聯系上了他們,希望捐款捐物。
柳州的一所學校,一下子就為孩子們捐出了300套新的校服;一家企業代表,給孩子們帶來了書籍,還直接捐了1萬元現金;深圳的一些企業,也捐來了一些過冬的物品……終于,孩子們過冬的棉衣、鞋子都解決了,還有一些愛心人士還進行了一對一的資助幫扶。如今,再回想起當初助學受挫,王萬奇稱“當時真的很痛苦,很無助,就覺得幫不了那些孩子!但我也不怪那些企業,當時太急了,后來在網絡上擴散后,大家看到了圖片,感受到了那種氛圍,自然就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這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次成長。”
就這樣,在1年的支教時間中,王萬奇和支教團隊,為孩子們爭取到了價值26萬元的財物,并及時公布了明細。
能幫就幫
為留守兒童家庭賣蜜桔
在支教之余做的公益活動中,對王萬奇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幫留守兒童家庭賣蜜桔了。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人力不足,如果能幫助他們將種植的蜜桔賣出去,這可是件大好事。于是,2014年,他組織策劃了“愛心蜜桔,走進西大”。提前在網上發布蜜桔的訂購信息,訂購者提前匯款,然后在當地有關部門幫助下,包下一輛卡車,將蜜桔運來南寧。
說得容易,但回想起當時他和一位司機押送著13000公斤愛心蜜桔,在漫漫黑夜中,行走了1000余公里,歷時12小時后才到南寧,想想還是有些后怕。王萬奇是陜西人,運送蜜桔的那個晚上,他的爸爸剛好從千里外的家鄉打來電話,當他告訴爸爸正在押送蜜桔時,媽媽就奪過電話:“王萬奇,誰叫你押車了?你還要不要我和你爸放心,不行咱就別支教了!”
聽到母親這番話,王萬奇的眼睛濕潤了,不是因為媽媽的話戳中了他內心對行程的擔憂害怕,而是覺得對父母愧疚,長那么大了還要父母擔心。
一年的支教時間后,王萬奇回到了廣西大學讀研,現在,他正在策劃下一個針對農村孩子的公益活動,“回來后,我陸續又獲得了一些榮譽,這些很容易讓人心理膨脹,所以年輕人還是要多到基層去,那里的生活,會提醒自己做事要踏踏實實!”(記者關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