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01日訊
經濟參考報3月1日頭版發表署名為“柴青山”的評論文章指出,外匯儲備規模比較大確實是國力的體現,既反映了一國的比較優勢和產業競爭力,又確保了對外支付能力。但外匯儲備并非越多越好。不妨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外匯儲備規模的多寡及影響。
文章指出,外匯儲備的底線是能滿足外債及三個月進口的對外支付需要,再考慮到中國的M2規模,考慮到企業走出去投資、國家實施一路一帶及其他國際戰略的需要,央行合理的外儲規模應為2萬億美元左右。
文章還指出,外匯儲備的減少勢必伴隨著居民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外匯存款的增加和外債規模的縮減。這種調整是健康的,不妨把該策略叫作藏匯于民。
文章強調,外儲減少的主因肯定不是資本外逃或所謂的“熱錢”外流,而是企業和居民主動對資產負債的貨幣結構進行調整。
文章認為,外儲規模過大會帶來四個不良影響:外儲投資的隱蔽性轉差;保值增值的難度加大;對中國提出援助要求的國家明顯增加;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一度高達21.5%(其他國家一般只有3%至4%),金融資源錯配嚴重等。
最后,文章表示,外儲減少并非是股市大跌的原因;關鍵在于央行能否使市場保持合理適度的流動性,并管理好市場預期,避免市場持續出現單邊的貶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