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群團改革試點。
2016年2月27日,共青團上海市委第十四屆七次全會舉行,將團市委自改革啟動后的一些變化正式呈現出來:全會將生產技術一線、街道社區、農業農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青年社會組織、在校大學生等領域中政治過硬、有一定成績的優秀青年更多地吸納進入委員會或常務委員會,并從各領域優秀青年中選配團市委掛職副書記1名、兼職副書記3名。其中,擔任掛職書記的史逸嬋來自基層社會組織,還不到30歲。
形成“固定部門+重要項目組”的機構
改革后,共青團上海市委機關設9個內設部室:辦公室、組織部、宣傳與網絡工作部、基層工作部、學校工作部、社會工作部、團結聯絡部、少先隊工作部、合作交流部,并按有關規定設置機關黨委。掛靠團市委管理的上海市社區青少年事務辦公室與原團市委權益部合署,更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
團市委負責人表示,機構改革設置的轉變,體現的是職能的轉變,今后團市委將重點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新興領域和城鄉社區等基礎領域延伸團的組織和工作覆蓋,推動網上共青團建設,加強對青少年服務和維權,團結凝聚新興群體和一線青年,推動本市青少年對外交流和合作。
按照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團市委將建立形成“固定部門+重要項目組”的機構設置格局。2016年依據黨政關切、青年需要、共青團所能而設立的重點工作項目組為3個,即2015年上海共青團20項重點工作項目中年終綜合評分最高的前三項,分別是創新創業工作組、“網上共青團”工作組和“愛心暑托班”工作組,分別牽頭三項重點工作。
掛職、兼職團委書記來自不同行業
按照改革實施方案,團市委機關編制精簡30%,按“減上補下”、“補缺口、強一線”的原則,將精簡27個編制,下沉到青年工作任務較重的大口團工委、團工作力量相對薄弱的區縣團組織和青年集聚的園區,充實工作力量。目前,團市委精簡的27個編制已基本完成下沉,大部分同志已到新崗位報到。另外,從基層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青年社會組織中遴選團市委、團區縣委機關專職干部的工作也將在五四前展開。
本次全會上,從各領域優秀青年干部、拔尖人才、領軍人物中選配的團市委1名掛職副書記、3名兼職副書記將集體亮相。現任解放日報社主題活動部主任兼解放日報經濟部主編的丁波,將擔任團市委掛職副書記。他表示,將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在思想引領、網絡建設、線下活動方面,更好地引領年輕人。
此外,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第二研發部主任王坤、滬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于杰和上海靜安區兩新組織促進中心(白領驛家)黨總支書記史逸嬋擔任團市委兼職副書記。
丁波
王坤
于杰
史逸嬋
其中,史逸嬋出生于1987年,今年還不到30歲,參加工作僅僅4年多。史逸嬋告訴澎湃新聞,她曾在大學從事學生會工作,后來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回國后,雖然她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很吃香,多家外企曾向其伸出橄欖枝,但最終她做通家人工作,加入社會組織,成為了一名基層工作者。
“這次擔任團市委兼職副書記,我感到榮幸,又有點緊張。我之前沒有直接參與過共青團工作,但是我所在的社會組織有7個工作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我們的服務對象、6.13萬名會員也主要是青年,所以我覺得自己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史逸嬋表示,站在市級層面參與團的工作,讓她很緊張,這兩天都在認真學習。在她看來,自己的工作經歷對兼職工作將有幫助,下一步她將推動社會力量,尤其是發揮青年社會組織的作用,來服務更廣闊領域的青年。
王坤表示,自己來自央企,上海又在加快建設科創中心,他將會把自己熟悉的科技資源帶到共青團工作中。而于杰則認為,作為螞蟻計劃發起人,他本身的工作就是服務于創新創業,今后將起到新經濟組織的青年進行雙向聯系的作用。
“兼職不能只兼不干,我將會做好新經濟組織青年的代言人,反映他們的心聲,讓團組織更好的面對基層面對青年人。”于杰說。
團市委委員增加基層一線青年比例
本次全會還增選團市委委員和常務委員會委員。增選后,團市委委員人數擬增至65名,團市委常務委員會委員人數擬增至19名。委員會中來自基層一線的團員團干部和青年的比例擬從原來的51.7%提高至58.5%,常務委員會中來自基層一線的比例從15.4%提高至42.1%,進一步提高基層一線同志的比例,將生產技術一線、街道社區、農業農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青年社會組織、在校大學生等領域中政治過硬、有一定成績的優秀青年吸納進入委員會或常務委員會,提高團的非專職工作者的比例,建立更為代表廣泛、民主參與的管理機制。
熊熊
張彥
今年33歲的熊熊是上海地鐵第一運營有限公司人民廣場站副站長,曾經獲得201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全國勞動模范,第十八屆“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她表示,上海申通集團有2萬員工,其中80%以上是年輕人,許多年輕人在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她希望通過自己的新角色,為青年人聚集更多的新的資源,也能夠推動上海地鐵發展得更好。
和熊熊同齡的張彥是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橋吊司機,在洋山深水港工作的他,每年要吊裝八九萬個集裝箱,曾獲得201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第十六屆“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2010-2014年度上海市勞動模范,2015年全國勞動模范。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長期從事一線裝卸作業,身邊的年輕人也很多,他希望今年能通過自己,多反映一線員工的訴求,幫助他們做職業規劃和個人成才。“不僅僅是我工作的行來,今后還要和其他行業一線員工多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張彥說。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