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智“會”的力量——來自中國民間智庫的觀察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6-02-27 12:01:04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記者張鐘凱 魏驊)全國兩會前夕,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剛從土耳其和美國調研回國,郵箱里已滿是媒體和政府部門有關兩會話題的約訪,對于大部分中國智庫而言,每年的兩會是最忙的一段日子。 從參與會前的政策咨詢,到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再到評論會間熱門議題,作為“第三方”,智庫已經成為中國年度政治盛會中愈發亮眼的參與者。 這跟中國高層對智庫的重視有關。2015年1月,中國政府發布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關于智庫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11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建設一批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高端智庫。 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更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之年,這一年,像很多中國智庫一樣,從宏觀經濟到金融改革,從中國企業“走出去”到“一帶一路”,人大重陽過得很忙。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編寫的《全球智庫報告2015》顯示,2015年,中國智庫在數量和實力上均發展迅猛: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二智庫大國,入選全球智庫150強的中國智庫由去年的7家增加至9家,人大重陽也連續兩年入圍150強榜單。 據王文介紹,對他的約訪郵件中,“十三五規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經濟調控”、“一帶一路”、“環境治理”、“慈善法”等關鍵詞頻頻出現,在他看來,GDP增速、去產能、國企改革、去庫存、全面二孩等話題也將在兩會期間得到熱議。 2016年,中國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并非易事,如何協調推進需要匯聚眾智。 “其實兩會的某些場合很像一個大型的研討會或論壇,或者說智‘會’,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進行集中的討論,籌謀劃策。期待兩會中出現更多真知灼見,能切實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蓖跷恼f。 實際上,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很多都是各領域的知名智庫專家。兩會期間,他們積極履職,推動對相關議題的關注以及后續政策的出臺。 根據初步統計,2015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共匯集了8200多件建議和4900多件提案,其中的約97%和96%都得到了辦理,并轉化為各種政策,推動了發展和改革中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王文認為,經濟形勢將是今年兩會上的熱點話題。過去一年,人大重陽接待了十余位國家總統、總理等要員,與數十個國外知名智庫展開互訪,在交流中,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評價令王文印象深刻。 法國總統奧朗德向他感慨,很多人對中國經濟增速降低到7%左右而大驚小怪,殊不知這在世界范圍內已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一度對中國經濟持疑的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沈大偉則在與其交流后,有了新的看法;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坦言,中國對國際經濟治理的貢獻是被低估的,其作用和角色應該得到更多重視;英中貿易協會總裁傅仲森則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看到了各種商業機會;聯合國秘書長候選人、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被中國發展的速度和改革決心所震撼,決定受聘人大重陽,更好地觀察中國的發展模式。 “當然,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他們既有肯定的聲音,也有批評的聲音,這也正是智庫的本分所在,就像在兩會上,我們如今可以聽到很多的觀點,在討論中達成一致,這本身就是推動進步的力量?!蓖跷恼f。 “轉型發展中的中國面臨諸多壓力和挑戰,需要更多善于觀察、精于調研、敢于發聲的智庫為國家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而中國本屆政府高度重視智庫發展,更加廣開言路、禮賢下士,展現了治國理政的開放姿態。”王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