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5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曾福斌
近日,保監會在京召開全國人身保險監管工作視頻會議,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出席會議。會議全面總結了過去三年人身保險業改革發展的情況及經驗,深刻分析了未來五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對人身保險業的影響,系統闡述了針對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的應對措施,并重點部署了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會議認為,未來五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個人財富積累,健康保險、養老保險,以及具有財富管理功能的保險產品將成為發展熱點。
此前,有媒體報道,保監會1月20日召開高現價產品監管規定修訂座談會,擬就高現價產品監管規則進行修訂。監管部門或將要求險企不得開發新的3年以內存續期產品,自通知下發起不得銷售1年期以內的產品。
保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月份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近60%,其中保戶投資款新增繳費就達2041.40億元,較去年1月份的721.94億元,同比暴增182.77%。高現金價值產品在助推保險業規模爆發的同時,也存在不少風險隱患。由于負債成本比較高,這類業務往往投資周期比較長以博取高收益,而保單存續時間又在1年或1年以下,要及時兌付存在隱患。當然,一刀切的暫停政策也不可取,那會對保險業的現金流造成較大沖擊。可能造成跟去年牛市去杠桿類似的踩踏效應。這次人身險監管工作會議就有人解讀為保監會對高現金價值產品監管方式的轉向:為防止風險從嚴監管是肯定的,但是一刀切的政策也不可取。
會議指出,未來五年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錯綜復雜,人身保險業必須把格局提高、把眼界放寬,認清國內外經濟形勢對行業的影響,做到與國運同頻共振,與大勢同軌共驅。從發展趨勢看,盡管進入經濟減速換擋的新常態,但人身保險業將延續快速發展的勢頭;隨著市場逐步成熟,價值創造的基礎逐步由資產轉向負債,負債風險管理將成保險公司價值差異的分水嶺;隨著互聯網發展,行業格局不斷突破,人身保險業需做好應對跨界競爭的準備。從發展方向看,負債結構隨經濟周期變化,人身保險公司應根據所處的經濟周期采取不同的負債策略;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個人財富積累,健康保險、養老保險,以及具有財富管理功能的保險產品將成為發展熱點;數字時代的發展將推動保險公司經營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從發展挑戰看,新常態下,低利率和經濟增速放緩將對行業償付能力、資金運用和現金流形成沖擊;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基因測序等新技術的發展可能會改變行業管理和服務模式;償二代的實施將使行業償付能力管理、風險管理和產品策略變得更加困難,使償付能力監管更加復雜。
會議認為,十三五期間是實現保險強國夢的戰略決勝期,也是人身保險業轉型調整的戰略窗口期,行業應從五個方面不斷努力,積極應對新常態下的機遇與挑戰,為行業持續繁榮奠定磐石根基。一是行業發展要堅守價值導向,滿足群眾真實需求、服務全面建設小康布局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戰略,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保險事業。二是轉型調整要搶抓歷史窗口,順應經濟周期、科技潮流和時代步伐,加快轉型升級。三是改革創新要始終永不止步,敢于自我顛覆和超越,改革監管機制和公司體制機制,并為改革騰出足夠的創新空間和試錯余地。四是風險防范要保持常抓不懈,劃清公司、監管和政府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建立分析預警機制,對風險做到心中有數;抓住主要矛盾、重點領域和風險苗頭,切實守住風險防范的底線。五是監管轉型要搶抓時間進度,及時轉變監管觀念、監管方式和監管制度。
會議強調,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奠基之年,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但面臨的經濟形勢比2015年更加困難,對人身保險業的挑戰更加嚴峻,全行業要在深改革、防風險、強供給、補短板的同時,切實做好全面加強現金流監管、風險監管、成本監管、服務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等五項重點工作,落實好城鄉局面大病保險承辦、稅優健康保險試點、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推廣,以及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政策出臺和落地實施等四項具體任務,不斷開創監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