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內需的強勁增長正在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源源動力。商務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
不僅如此,國人的境外消費也在向世界輸送經濟支持。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出境人數達1.2億人,境外消費,包括旅費、住宿費、購物費達1.5萬億元人民幣。而去年同期,同樣來源于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出境人數已超過1億人,中國的境外購物也在迅速地增長。根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中國境外消費已經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不論境內境外,中國人的消費需求正強勁增長。對于境外消費需求的旺盛,除了價差、稅費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商品品質差異也是不能回避的一個重要因素。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2月2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目前有一個中高收入階層正在形成,這個階層不滿足于大眾化的消費,中低端商品和服務難以滿足其消費需求。因而,在2015年境外消費中,其中至少有7000億元至8000億元用于購物。中高收入階層境外購物占相當大的比例,并從主要購買奢侈品牌、高檔品牌轉向高質量的、性價比合適的日用消費品。可見,消費者日益成熟和理性給國內日用品生產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出了道考題,也為國內經濟結構轉型體制增效明確了一個方向。
雖然2016年還會延續消費增長和拉動經濟上升的趨勢成為業界普遍的判斷,但是,在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讓內需持續、穩定發揮效力,還需找準各項相關政策的發力點。早在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強調,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以筆者淺見,供給與需求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存共生的關聯,市場自發的需求可以刺激增加供給,反過來,創新創意性的主動供給也可以引導和增加市場需求,不過,最終還是要通過需求端實現價值回歸和價值創造,從而帶動經濟增長和文明進步。結合目前頻頻推出的各項政策和市場預期來看,社會保障體制不斷完善,醫保、養老保險等各方面制度有序推進,這使人有錢敢于去消費;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提高交易便利性,不斷提升市場交投活躍度,可以引導派生消費需求;通過自貿區經驗推廣和“一帶一路”等戰略布局,降低貿易壁壘,對接境內外供需,消化和提升國內產能……這些指向性明確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力圖擴大和滿足有效需求,從而帶動國內,乃至周邊經濟發展,宜加快落地速度,以盡快顯現出效果。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