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中國基金業協會對私募行業發布多條新規。其中,“期限前未備案產品將被注銷牌照”的規定尤其引人關注。據統計,截至目前,已登記但未展業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超過1.7萬家,占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
這意味著,1.7萬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若想繼續持有牌照則必需盡快備案產品。在私募“保殼”需求之下,券商主經紀商(PB)業務近幾天也因此忙碌起來,推出了一系列的私募“保殼”計劃服務。在產品規模門檻方面,有的券商甚至表示,產品最低認購金額僅為100萬元。
券商PB業務忙攬客
最低門檻僅為100萬元
所謂PB業務,即主經紀商業務,是指向對沖基金等高端機構客戶提供集中托管清算、后臺運營、研究支持、杠桿融資、證券拆借、資金募集等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的統稱,主要分為托管和外包服務。
此次私募登記出臺新規,在業內人士看來,再度刺激私募服務市場,而券商則是主要受益者之一。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截至目前,申萬宏源證券、中信證券、銀河證券、中投證券、東吳證券、山西證券等券商都已經推出或正在推出私募綜合托管服務“首發計劃”。一站式服務、低門檻、快速、低費用,各家券商為招攬私募機構產品“首發”業務,祭出各種招數。
日信證券的推廣信息稱,“首發計劃”包含效率高等優勢:從業務辦理、基金合同確定、OA流程、開立托管賬戶等備案前工作可在7個至10個工作日完成,無產品規模門檻限制。費用為:托管費5000元起,按萬分之八收取;外包費為萬分之五;審計報告費用2000元;法律意見書費用待定。
而山西證券的推廣信息則顯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規模在100萬元以上,投資方向為管理人自行確定,托管費率和外包費率都為0.1%,最低托管費和外包費都為2萬元。
另據記者了解,目前中信證券、申萬宏源證券、銀河證券、中投證券、東吳證券等多家券商都已經推出類似服務,多以200萬元作為產品規模門檻。而國信證券某營業部此前宣傳的100萬元即能成立產品的門檻已經提升至1000萬元。此外,多數券商宣傳的時間周期是一周左右。
PB業務成更多私募首選
協會提示“保殼”風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券商的PB業務與信托的托管服務同質化,差別并不大。但是券商收費要比信托稍低,單個產品發行門檻也比信托低。券商去年因配資而清理杠桿,部分券商把私募帶有信托的產品也清理掉,然后對接到PB系統。目前,越來越多的私募選擇使用券商PB業務系統,除了費用更低的原因外,券商PB業務還可以提供研究服務等許多方便。
據日信證券預測,2016年5月1日將完成第一批清理,2016年8月1日將完成第二批清理。以2015年2月5日為界,之前獲得私募管理人資格認證的,約有2900家未發首只產品,2016年5月1日將被注銷登記。之后獲得私募管理人資格認證的,約有14000多家未發首只產品的,2016年8月1日將被注銷登記。
業內預計,最近將出現一波私募新產品發行高潮,而備案產品要產生托管費與外包費,券商從中獲取的收入將會比較可觀。
對此,2月22日中國基金業協會負責人就落實《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相關問題表示,相關中介機構在開展私募基金服務業務時,應當對私募行業法律法規和《公告》的內涵有充分理解和正確認識。無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還是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各方都應當高度珍視自身商譽和信用記錄,審慎選擇業務合作對象,審慎評估合作對象的資質以及業務開展中的合規風險、法律風險、代理人道德風險以及其他可能給投資者帶來的潛在風險,做好后續風險處置預案和責任安排,避免相關風險外溢或損害自身機構、對方機構或者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呂江濤)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