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仙橋蜀龍路5期被機車廠隔斷。
宜賓“萊茵河畔”業主:小區開放后,購物休閑更方便。
公攤面積30%的哭暈在小區,花了錢現在說上交就上交?
小區開放了,大家以后都能去隔壁小區擺燒烤攤了嗎?我家小區里那點路,拿出來“塞牙縫”都嫌窄吧?真能緩解交通擁堵嗎?
探尋進一步新聞深一度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下發意見,稱為節約利用土地空間,將“推動街區化,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
23日,本報關于開放小區的報道見報后,收到讀者的諸多反饋和疑問。華西都市報記者通過專訪成都規劃局政策制定者、專業律師和實地走訪,對四大誤讀進行釋疑,來看一看你關心的話題吧。
誤讀
1
所有小區的圍墻都得拆?
小街區現有圍墻,尚未考慮拆除
“成都現行的9個‘小街區’示范片區,目前并沒有考慮過要拆除已有的圍墻。”成都市規劃局詳規處副處長劉鵬表示,中央的《意見》提出的是“逐步打開”。也就是哪些建筑先打開,圍墻如何打開,打開后如何運行等系列問題,都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斷崖式”的展開。
比如也許會有試點城市,也許會先在商業、特殊形態的建筑上落實開敞等。在這個過程中,住建部、省住建廳等國家和省上層面,都會有相應的細則指導。成都將結合這些細則和實際,再作研究。而在目前階段,還談不上要拆圍墻。
那么,成都的“小街區”試點,什么時候能看到成效呢?劉鵬介紹,9個示范片區的規劃已經制作出來了,成都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完成示范片區的建設。
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吳志強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此次中央文件提到的“封閉住宅小區”并非指所有的城市社區,而是指綿延數千米甚至面積超過幾平方公里的“超級單位大院”和“超大小區”或者“超大樓盤”,關鍵是它們的超大封閉尺度影響了整個城市道路交通結構體系,造成主干線打斷,形成大量丁字路。通過發展都市中心地段街區制,暢通城市毛細血管,使城市路網稠密,四通八達,從而達到治堵的目的。
誤讀
2
花錢買的公攤要“上交”?
物權界定等基礎性工作有待解決
我國物權法中規定,建筑區劃內的道路,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綠地,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于個人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于業主共有。
當年買這些公攤面積都是花了真金白銀的,不少網民吐槽:“現在大家都來用,業主能設閘收錢嗎?”
對此,上海交大社會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教授蔣宏認為,首先不必斷章取義,文件里提到的是“原則上”等于設置了邊界,為可能引發的沖突和矛盾留足了緩沖時間。其次,實踐還要經過檢驗,在小區開放的過程中,涉及很多物權界定、管理權限、資金來源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有大量基礎性工作墊底,很難“一刀切”解決。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表示,開放小區的問題要分類處理,比如文保單位、大學、醫院等機構的道路能完全開放嗎?一旦實施,交通問題可能解決或緩解,但隨之而來的其他問題也必須配套解決。
誤讀
3
建好又拆費力又費資源?
地塊上市前已規劃成“小尺度”
在超大小區修好之后“拆圍墻”,費時費力浪費資源。如何從根源上杜絕“超大小區”?在“小街區”規制推行之路上先行先試的成都,出臺辦法規定在地塊上市之前,把規模調整為適合“小街區”規格的地塊,避免了拔地而起的“超級小區”。
“成都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明確,開發商要建房子,只能在200米乘以200米的范圍內建,周邊要把市政道路留出來,還給公眾。”劉鵬介紹,2015年9月,成都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小街區規制”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小街區由若干個街區單元組合而成,根據功能需求,街區單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區單元規模50畝左右。除了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用地,比如醫院、工業、倉儲等,其他的建筑所用土地,在上市之前,就已經按規定劃成了50畝左右。
也就是說,開發商要修樓,買到的地塊已經是“小街區”規格的土地了,這個地塊周邊需要把市政道路的位置留出來,供其他市民經過,避免“繞樓盤遛彎”的無奈。
誤讀
4
以后小區可以隨便擺攤?
拆墻同時也要強化樓棟安全性
現在有圍墻有些小區都會被小偷光顧,如果沒有了圍墻,老人、小孩的安全問題怎么辦,防盜問題怎么辦?有網友說,這是號召大家以后都去隔壁小區擺燒烤攤,去政府大院上廁所的節奏嗎?
清華大學教授沈陽認為,歐美的大學、小區基本都沒有圍墻,這一方面是思想開放的體現;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樓棟安保比較到位。比如一些國外大學,進樓上幾層全由你的ID卡決定,你的權限只能到二層,則三層的門就沒法刷開。中國小區是大門看得嚴,里面松得很。所以,要拆墻,需要優先強化建筑物進出的安全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石楠認為,開放小區涉及小區業主權益的維護、物業管理的升級、治安與配套設施的跟進等問題,需在制度與法律上出臺配套政策,也需要根據小區所在地段特征妥善處理開放方式。
記 者 觀 察
開放
宜賓萊茵河畔小區
當初也“舍不得”現在覺得“更方便”
小區開放以后,如何保障安全成了居民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宜賓萊茵河畔小區,早已成半開放式“范本”。2011年,在本報評選的“四川十大最美街道”中,萊茵香街以第二名的成績(第一名為春熙路)獲得“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的美譽。這條最美街道正是萊茵河畔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宜賓市城鄉規劃局副局長陳經緯認為,“開放式小區”的開放和封閉是相對的,在大的居住小區尺度上,萊茵河畔是一個開放式小區。而“萊茵河畔”開發商董事長馮濤則介紹,萊茵河畔屬于半開放式小區,小區部分區域實行了對外開放。一個爭議
開放式小區還是半開放?
“我們小區出入都需要門禁,小區樓下都有外人不能隨意進出的區域,不能算開放式小區。”小區住戶楊雪琴說。
“小區內有可以共享的電影院、商場等各類公共資源,還有任何車輛均可以開進開出的街道,各類商鋪,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小區。”業主王端對此有相反的看法。
萊茵河畔究竟是不是開放式小區?業內人士也道出自己的觀點。
“目前,還沒有達到將小區全開放的城市條件,只能做到盡可能的開放。”馮濤說,開放部分主要包括內街、主題廣場等,實現了資源共享。“萊茵河畔小區是半開放式小區。”
“在大的居住小區尺度上,萊茵河畔小區呈開放式街區,通過‘窄路幅、高密度’的內部路網解決內部出行交通問題。”陳經緯說,當初在設計這個小區時,考慮到該地塊規模大且不規則,就對地塊內外的交通組織統籌進行分析考慮。小區內部對外開放,算是相對的開放式小區。
不管是半開放還是相對開放,事實上,萊茵河畔小區的開發商在實際行動中,的確將小區的部分用地作為公共資源,并對開放的區域進行了管理、維護。一次挑戰
“占用”小區公共區域
“舍得與不舍得的挑戰、業主接受度的挑戰、政府是否開明的挑戰。”馮濤說,從11年前提出小區內部分區域開放的理念時,挑戰就隨之而來。
“一般來說,價值心理是開發商開放小區的大障礙。”馮濤介紹,在開發時,公司拿出了近50畝地開放為城市公共資源,建成后,道路上的路燈、保潔等各類費用開支巨大,舍得與不舍得成了企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占用了公共區域,業主干不干?業主王端說,他曾經也對小區開放有顧慮,實際入住后,感覺開放的小區部分并未對生活帶來困擾,相反,使日常生活購物、出行、休閑變得更加方便。一個方案“三包”政策運行開放區域
得知小區開放部分由物管進行維護時,業主汪先生提出了疑慮,“在日常維護中,物管是否對業主所繳的物管費也進行了共享,間接抬高了業主的生活成本?”
馮濤回應:“開放區域的維護費用來自商業物管費,居住業主所繳納的物管費僅用于居住組團內的維護。”
“為了打造開放區域,公司在開發時硬生生多花了4000多萬的建設成本。”馮濤表示,包建設、包運行、包包裝的“三包”政策讓開放區域得以運行。 通過各種協調機制,保證開放區域與業主間不矛盾。
封閉
成都機車車輛廠
成都機車廠“城中城”想繞過,多跑四五公里
在成都,就有一處類似“城中之城”的封閉社區存在造成斷頭路的典型案例。位于成都二仙橋北路的成都機車廠是一個大型封閉廠區,內部設有工廠、宿舍,占地數萬平米,恰巧位于城北出城通道。
華西都市報記者23日下午驅車進行了實地探訪,沿蜀龍路方向進城,駛入物流大道后就進入了一條死路。有著工廠、宿舍區的機車車輛廠堵在二仙橋片區,致使多條道路“斷頭”。
成都成華區建設局介紹,由于該封閉廠區的存在,蜀龍路五期至今未通,本來直行僅1公里左右即可通行的線路,如今進出城車輛需多走四五公里繞行至成都理工大學。
值得期待的好消息是,借助“北改”東風,成都機車車輛廠已制定整體搬遷方案,計劃在2016年完成搬遷,意味著成都城北交通路網將得到有效疏通。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