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常態下的開放,需要像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的那樣,對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重大判斷。從世界經濟長周期看,當前世界經濟正面臨深刻的周期性調整,進入增長低谷期。這是當前開放與前一歷史階段開放面臨的重大不同。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加快推進開放進程,尤其是21世紀初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期,面臨的是世界經濟進入增長周期。抓住那一波世界經濟的增長潮,我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承接產業梯度轉移,以開放促發展成效顯著。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面臨轉折態勢下,以往的開放布局需要有新的拓展,從基于低成本優勢來實行招商引資、外貿加工,走向基于創新要素集聚來深度融入全球創新創業網絡,占據創新高地。
世界經濟增長從來都不是均衡前進,而是呈現繁榮與衰退的周期性特征,每一次增長低谷,都在孕育新一波增長高潮。技術革新則是新一波經濟繁榮的觸發器。世界經濟長周期與技術替代具有高度關聯性,經濟增長與衰退意味著技術的產生與退出。在增長低谷期,新技術對舊的技術和生產方式產生深刻沖擊,但還沒有完全創造新的投資和生產高潮,不足以推動經濟增長進入上升周期。技術創新過程吸收完后,新的經濟繁榮高潮則將到來。如世界經濟的幾次增長周期分別對應蒸汽機械革命、鐵路化、電力普及、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興起。當前的增長低谷,就是在孕育新的根本性的技術突破。目前可見的標志性跡象是互聯網牽引的新工業革命,信息技術進入到廣泛和深度應用階段,引發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管理方式變革。如在產業形態上,基于網絡化、智慧化的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不斷出現;在組織形態上,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使分散式和社會化生產方式部分替代“集中生產、全球銷售”的傳統生產組織模式,超大公司將向平臺化方向發展,小型公司和個體化的組織越來越多,與大型公司相互依賴,形成一個創新創業網絡。
在新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變革下,過去工業革命的發展路徑和產業演進邏輯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們的開放布局亟須與之適應。上一波工業化浪潮是制造業的全球化,成本競爭與規模競爭的邏輯決定產業的全球布局,據此我國開放的重要方向就是充分利用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相對低廉的比較優勢,大力承接世界加工制造業的產業轉移。但當前的技術變革正在對生產要素進行新的重組,大批量制造和流水線式生產模式受到挑戰,規模經濟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知識與創新的重要性更加突顯,創新全球化時代來臨。資源要素的配置路徑也隨之發生改變,物資因素的重要性相對下降,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重要性上升,資源要素越來越依托全球創新創業網絡進行擴散,跟隨創新創業的步伐進行全球流動。并且,創新全球化更加具有馬太效應的趨勢,越是創新創業活躍地區,越能吸引要素聚集,一旦格局鎖定,后來者很難追趕。因而,面對當前技術變革還處于起步階段、離路徑鎖定還有一定距離的發展形勢,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與危機意識,按照創新全球化趨勢,大力拓展開放布局,在資本、技術、人才等方面融入全球創新創業網絡,實現從過去的垂直分工到走向創新前沿的轉變。
□廖勝華謝忠平
(作者分別為廣東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天津市委黨校副教授)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