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過,樓市就好像迎來了春天。創紀錄的新增信貸、似曾相識的稅費調整、一些城市火熱的成交狀況,甚至去年下半年一度風聲鶴唳的人民幣匯率,也都很“湊巧”穩定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極富戲劇化的一幕,因為不久之前這些因素數據難看的時候,都曾被市場拿來“證明”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走過高點即將下行。
即便在市場顯著好轉之后,這種思維慣性仍在延續,很多人認為當前一線城市出現的房價上漲是“最后的瘋狂”。他們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比如人口周期已經迎來拐點,未來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房子,從總量上來講房地產行業步入下行是確定的。即便具體到大城市,由于制造業和其相匹配的人口在撤離,過往十幾二十年里一直源源不絕的實際購買力將一點點被掏空。反腐、房產稅等各種制度性因素也被引入邏輯之中,用來解釋為什么房價不應該漲。
這會是“最后的瘋狂”嗎?誰也不知道。筆者倒是以為,公眾輿論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邏輯似乎存在一些改進的空間。因為如果我們仔細推敲一下,其實不難發現以上這些被大量討論的邏輯,最終都只停留在了“邏輯”層面上,它不是能夠被證實的事實。套用弗里德曼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中的原話,就是這些“邏輯”其實都是一種“愿望表達”,是大家覺得這些城市的高房價不靠譜,繼而去尋找理由證明它不靠譜。這個過程,與事實無關。
既然這樣,那么理論上講,只要存在一百條房價應該下降的理由,也同樣會有一百條房價應該上漲的理由。至少針對目前一些城市出現的房價上漲,筆者就認為以下一些因素或者理由可以用來解釋。
第一個理由是貨幣環境。從目前的宏觀政策框架看,要徹底完成產能出清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的修復,低利率環境會在數年時間里持續下去。這還是假定未來全球經濟按現有節奏向前推進做出的判斷。我們曾經以為全球經濟會更早一點結束危機周期,但是事實證明,只要整個周期的邏輯還沒有充分自我實現,那么就不能輕易斷言周期已經結束。
第二個理由是舊的產業邏輯走不通了,新的產業邏輯還會繼續。城市其實是各種要素的聚集地,比如人口、土地、資金、技術等等。在過去二十年舊的產業邏輯中,城市特別是沿海一線城市其實是資本和勞動力的對接點,由此形成大量的人口涌入并助推住房需求。
毫無疑問,一線城市當前仍然在以資金、技術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吸引人口流入,二線城市也不乏抓住本次產業結構調整機遇吸引人口流入的案例。以中國存量的人口規模而論,盡管從總量上來看房地產的庫存存在絕對過剩,但在局部市場上形成相對稀缺是很容易的事情。市場競爭就是如此殘酷,強者恒強,資源會不斷向優勝者聚攏。
第三個理由是要打破當前產能過剩的僵局,要有新的產業或者新的增長點來破題,這既有賴于市場破題,也在很大程度上與政策之手相關。而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這些破題之作都意味著資源的重新梳理和集中。換句話說,只要有老的城市衰落下去,必然會有新的城市成長起來。我們要以動態的眼光去看整個行業,刻舟求劍是不行的。
這些理由能夠支持樓市繼續“瘋狂”下去嗎?這需要你自己來做出判斷。(證券時報記者羅克關)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