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賈樟柯曾經拍過一個短片,叫《陌生并不存在》,講述三個有著同樣愛好的年輕人依靠社交軟件找到同類,相識并化解孤獨的故事。賈樟柯認為社交軟件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介質,使年輕人接觸面更廣,更容易找到同類,因此也能在集體的歸屬感中緩解現實的不安。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微信號(chinaumu520)發布了一項題為“你的寒假都被什么承包了”的調查,同學們的反饋也證實網絡對于人際交往的重要作用。期末考試前心心念念的“回家和親朋好友團聚”,不經意間變成了“換個地方刷手機”,的確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QQ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軟件發明之前,人的交往范圍非常狹小,無非是各個年齡段的同學以及因血緣地緣關系結交的好友。嚴格說來,這些好友并非出自我們的選擇,而是機緣巧合安排大家走在了一起。父母都曾說過,那時候交個筆友是件時髦的事,因興趣結成好友更是少之又少。網絡時代則不然,我們可以盡情尋找有共同愛好的朋友,通過光纖和無線信號走到一起,甚至迅速成為現實中的朋友。從這個角度來說,社交軟件的出現淡化了現實生活交集的重要性,使得我們把交友的“觸角”伸到四面八方,因此年輕人將時間花在網絡社交上是可以理解的。
社交軟件使認識陌生人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與現實中好友的距離。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好友出游所見與一日三餐盡收眼底,耗費較多時間成本的見面似乎不再是必須的。從前的車馬、郵件都很慢,而現在借助社交軟件一天可以瀏覽數以萬計的信息,可以突破時空的界限,構筑新型的人際關系。
然而在本質上網絡的發達僅僅是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大了收發信息的數量,在社交軟件上可以認識業界大牛,可以與偶像搭上話,但這些對于現實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情感最終要在現實生活中安放,戀人只有面對面才能激發荷爾蒙,社交圈子的整體素質也是在自我提升后才會改變,而非無本之木般結交牛人,期望以此獲得成功。換句話說,社交軟件不可能改變人際交往的“質”,它只是手段的更新,現實層面的交流是不可替代的。
“換個地方刷手機”并沒有太多值得指責的地方,畢竟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孤獨感,網絡社交的繁榮至少帶來了表面的熱鬧。但社交軟件只是一個工具,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手機的奴隸,那么再發達的網絡技術也是無益的。“刷手機”對于人際交往的利弊,取決于我們如何利用它,如何在虛擬和現實中找到平衡點。
有人說社交軟件將人的生活割裂,有關好友的絕大部分信息對自己是毫無意義的。這種說法雖有些偏激,卻指出了專注于自己現實生活的重要性。青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青春是我們沖鋒陷陣的資本,生活如此多驕,應該讓網絡和社交軟件來發現更好的生活,而非替代生活。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