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后私募急保殼
一家私募服務機構人士表示,“不備案產品,就會被注銷,協會的新規定讓很多新私募手忙腳亂,年后就趕緊籌劃發行新產品的事宜,絕大多數公司都傾向于發產品保殼。”
基金業協會此次新規旨在清理“僵尸”私募。據統計,截至目前,已登記但未展業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超過1.7萬家,占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這些未展業的私募機構中,部分在準備業務中,但另外一些機構實際并無開展私募基金業務意愿。
對于未備案產品的1.7萬家私募來說,保殼與否的糾結在所難免。據證券時報記者調查了解,大部分公司仍然希望保牌,只有少數公司選擇放棄。
上海一家初創型私募負責人稱,該私募去年下半年備案,由于行情不好,一直沒有發行產品,但現在只能想辦法先發行一只產品,保住私募資格。
機構PB業務火爆
私募備案登記新規收緊,使得機構的主經紀商(PB)業務意外火爆。部分券商的員工在社交軟件內轉發,“按照私募機構管理新規,私募機構注冊登記后,還沒有發過產品的私募牌照將會被注銷(自主發行),最近一個時間節點是5月1日,如需‘保殼’,請未自主發行過產品的私募機構盡快和我們聯系,提供產品發行、清算、行政服務外包等一站式服務”。類似的消息屢見不鮮,其中券商最為積極,期貨公司、三方服務機構也參與其中。
中信證券一家營業部的相關人士介紹,節后前來接洽的私募明顯增加,其中不少是取得了牌照沒發產品的公司。“大多數公司都在準備,新規定還要求必須有兩名高管具備基金從業資格,有些還得再考試,3月份的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報名都滿了。”
私募著急保殼,自然需要成本。新發產品費用主要是指托管和外包費用,兩者合計通常為產品規模的千分之二左右。一位期貨公司人士稱,“這幾天都是私募主動找上門,業務量大概是以前的四五倍。想要保殼,備案產品首先得繳納兩萬元入會,之后除傳統產品發行費用外,新規定還涉及法律意見書和審計報告,一般律所費用在兩萬元左右,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費用報價差距比較大。”
或涌現另類發行潮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保殼大戰將催生產品發行高峰,只是這樣的發行潮多少會有些另類——多數產品都會很“迷你”。
“現在都在忙著發產品,但發起來也沒那么容易。很多公司只是發一個小產品,比如一對一的,成立個100萬的產品自己或者朋友購買,去投一些固定收益的品種,這些公司純粹就是為了保殼。”前述私募服務機構人士透露。“像我對接的20多家有保殼需求的公司大部分以前都是個人操盤手,民間投資人想要進入私募行業,公轉私或者海歸派的私募其實多數都發過產品了,沒有這方面顧慮。”
另一位機構負責人也表示,“正常產品募集發行時間周期比較長,有些公司為了提高效率,只是把原先代客理財的資金裝到新產品里,百萬級別的小產品很多。”
有業內人士提出,私募登記新辦法在發行產品認定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明確。有些私募以前只做各類資管產品的投顧,沒有發行自己的產品,這部分在不在限制范圍內,最近和協會溝通并沒有得到明確回復,保險起見,這些機構有些也在趕緊發產品。(沈寧)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