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01日訊
今日發布的官方PMI指數顯示,1月份,我國制造業PMI和非制造業PMI走勢繼續分化,其中制造業PMI由上月的49.7%回落至49.4%,環比回落0.3個百分點;非制造業PMI為53.5%,仍然處于較高的擴張區間。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周景彤認為,PMI持續分化反映出我國經濟結構正在加快調整。制造業PMI小幅回落,表明我國制造業領域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由于需求放緩、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盈利狀況惡化,對未來發展前景較為悲觀,生產經營活動趨于收縮。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從上月的44.6%回落到44.4%,創該分項指數發布以來的最低。與此同時,與消費、服務業相關的行業發展態勢良好,生產經營活動繼續走高,其中消費品制造業PMI指數為57.8%,分別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3.4和2.1個百分點,食品、酒和飲料、農副食品加工、煙草制品、醫藥、汽車、電氣機械等制造業PMI均連續3個月保持擴張態勢。非制造業PMI中,與居民消費相關的行業表現也比較活躍。
周景彤認為,制造業PMI走低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季節性因素。由于元旦小長假和春節來臨,工人提前返鄉,以及受寒潮天氣的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所放緩,生產指數從去年12月的52.2%回落至今年1月份的51.4%。歷史數據顯示,除了特殊年份(如2009年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1月份的PMI一般都是走低的。二是經濟基本面。在經濟下行大背景下,不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正在發生,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產成品庫存指數環比回落了1.5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指數也環比下降了0.8個百分點。
非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可持續性值得關注。盡管非制造業PMI(53.5%)依然處在擴張區間(50%以上),但環比下降了0.9個百分點。尤其是從分項指標看,非制造業活動面臨需求放緩、訂單減少、成本上升以及庫存增加等不少的困難,未來較好發展的可持續性堪憂。比如,投入品價格指數環比上升了0.9個百分點,在手訂單環比下降了0.6個百分點,新訂單下降了2.1個百分點,新出口訂單大幅下降了3.6個百分點,銷售價格環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整體經濟走弱,服務業、建筑業的確很難獨善其身,上述數據表明經濟困難正在從制造業向非制造業領域傳遞和擴散,值得關注。
一季度經濟增長或將繼續走低。從歷史經驗看,PMI是一個預判經濟發展趨勢的比較好的先行性指標,PMI高于50%,意味著經濟活動在擴張,經濟景氣在上升,經濟增長也將回升,反之亦然。1月制造業PMI繼續下行且持續低于50%的榮枯分界線,反映出在需求不旺、產能過剩的宏觀經濟大背景以及“三去”的政策背景下,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巨大壓力。如果說去庫存、去杠桿從前兩年已經開始,去產能才剛剛起步。“三去”碰頭,經濟短期還將筑底。預計今年一季度GDP增長還會繼續走低。
未來的政策邏輯是,需要兼顧好短期波動和長期增長,一方面,要繼續實施較為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守住底線,避免經濟過快下滑,維持經濟和社會的基本穩定;另一方面,通過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擴大有效供給,為未來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奠定基礎。一句話,短期波動要靠政策,長期增長要靠改革,兩者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