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本報官微今日與有關部門核實,北京高校疏解河北無具體名單,此前一些媒體報道的相關情況不實。特作更正。此前北京市發改委有關領導向人民日報介紹,未來北京教育和醫療功能疏解有三個時間節點,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年,一部分疏解項目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30年,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將更加均衡和有效。
人民日報:北京高校如何疏解
自從明確北京的“四個中心”定位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開始有序進行,其中就包括教育。部分高校將來或遷至城郊,或搬離北京前往河北、天津,甚至會在更遠的地方設立分校。
河北,守護著京津,在周邊起到護衛作用。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社會資源的持續貢獻,讓河北逐漸失去了生命力,單從教育資源看,與京津的差距越來越大。
據統計,京津冀共有27所211高校,其中北京占了24所,河北唯一一所爭取來的211大學——河北工業大學,還位于天津境內。河北和北京研究生培養機構數量之比為1:68,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數量之比為1:1.1。名校的稀缺,直接導致河北成為國內考入名牌學校最難的省份之一,這又反過來影響到河北的發展。
教育資源豐富是個優勢,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目前,北京聚集著89所高校,其中64所整體或部分位于城六區。眾多高校聚集于北京的同時,涌入的大量學生中有一部分人成為新增人口,使北京的人口承載壓力更大。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劉伯正表示,未來北京市教育和醫療功能疏解的三個時間節點,按照規劃綱要要求,在2017年,一部分疏解項目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20年,現在已確定的教育和醫療項目將基本疏解到位;到2030年,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將更加均衡和有效。
據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