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了解到,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近期發布了《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近八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其中,江蘇父母最操心兒女的婚事,近兩成父母的逼婚頻率平均每年超10次,全國最高(據1月22日《現代快報》)。
逼婚當然不好,有人給出數字來證明。根據民政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共辦理離婚登記363.7萬對,比上年增長3.9%。自2003年以來,中國離婚率已連續12年遞增,幾乎與房地產過去12年的強勁增長一個節奏。這話也有道理,催著催著,難免被催的人就會心一橫、就“婚不擇食”了,這似乎也就為未來的高離婚率埋下了最初的隱患。不過,這個邏輯顯然有些明顯的硬傷。第一:逼婚不是這十來年才出現的新事物。中國人講究“成家立業”,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比今日的逼婚來得和緩。莫非,以往的逼婚統統都是天賜良緣?第二,就全球的婚姻狀況來看,日本也好,美國也罷,離婚率都不低。可見,結婚也好,離婚也罷,既不是微信陌陌催的,也不是父母親戚逼的。
《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還是挺萌的,正兒八經測算出了“被逼婚率”,而且連各地的逼婚頻次都羅列出來。不過,這樣的數字,雖然看起來理性,卻還是讓人有些惶惑:一則,到了適婚年齡,家人催一催、問一問,不過就像飯點的時候詢一聲“你吃了沒”、早晨催你起床上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本質上看,不過就是噓寒問暖般的關懷—既沒有拿命要挾,也沒有賭咒發誓,怎么就成了“逼婚”?二則,關于父母逼婚的頻率,恐怕遠大于子女回家的頻率。一年打了多少電話、回了幾趟家門,都未必能記得清,怎就對“被逼婚”印象如此深刻呢?這樣的數字,是不是過于矯情?諸如“你年紀不小了……”“爸媽年紀大了……”,聽起來確實有點親情倒逼的意思,但,更多的催促,不過是親情提醒,并沒有上升到逼迫的地步。再說,最后能不能找到另一半、愿不愿去領證,這是“逼”也沒用的事情,決定權還在自己手里。因此,過年了,回不回家都不要緊,但,不要動輒就撒嬌把關心當做“被逼婚”。你不結婚,地球還是會轉的。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