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作為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理財渠道,由于其收益率較高,交易方便,得到一些人的青睞。然而,近兩年以來,在諸多因素影響之下,部分P2P公司開始跑路。
“投了錢,目前無法實現按期提現”;“我也不知道該找誰”;“難道錢真的拿不回來了嗎”……近日,西安多名P2P投資者無法相信自己投的中盛金服網貸平臺竟然真成了“問題平臺”。
華商報記者采訪發現,近兩年全國有近三分之一的網貸平臺出現問題,而陜西跑路的有10多家,其中,僅一家名叫“融易貸”的平臺所涉及金額或近9億元。
“獲千萬美金風投的公司”
卻無法兌付數千元的投資款
“答應好好的,1月15日開放提現,但到16日還沒有實現。而這次的借口是,數據丟失需恢復。無端把老用戶的賬戶鎖死,至今沒有高層出面聲明,也未將賬戶解鎖。”19日,投資者張先生(化名)滿懷氣憤地對華商報記者說。
張先生表示,自己多次聯系中盛金服網貸平臺管理人員,對方卻不接聽電話,也找不到人。他現在特別擔心,“平臺極有可能維持不下去了,投資的錢就打水漂了”。
另一名投資者王女士(化名)也對華商報記者說,她2015年12月1日到期的資金,平臺卻提不了現金,到現在都過去一個多月了,平臺還是不能提現。
近日,華商報記者收到多名投資者的投訴,矛頭對準的則是同一家公司,即稱作“中盛金服”的網貸平臺。上述王女士透露了投資金額,“投了5000元,去年12月初到期,申請了N次,每次都是撤銷申請說返還本金,至今不能提現。”
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就已經有投資者發現,中盛金服平臺到期回不了款。1月19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者對華商報記者說,本應去年12月6日回款的一筆錢,工作人員又說提現困難,先提10%,結果至今連那10%都沒到帳。”
上述不愿具名的投資者表示,她也通過各種渠道“找平臺討說法”,比如在投資交流群里詢問,但卻被禁言,最后被踢出交流群,“但至今錢還是沒要回來”。
令人咋舌的是,這邊投資者發現平臺無法兌現,而那邊,中盛金服則宣稱“獲千萬美金風投”。去年12月18日,中盛金服官網上宣布,獲得A輪融資,金額高達千萬美金投資級別。
緊接著,12月30日,中盛金服通告稱,公司與銀行進行資金對接,資金匯出通道暫時關閉,所有功能將于2016年1月15日全面開發等。但是,1月15日承諾的提現,卻再次落空。
對此,有投資者實在無法理解,“公司拿到千萬美金的投資,而我僅僅幾千元的投資款項,卻不能提現。”
公司發生過“派系爭斗群毆事件” 曾公告提現困難
華商報記者采訪發現,其實在去年12月2日,中盛金服在平臺官網上已發布提現困難公告。公告稱,平臺自3月29日上線以來,經歷了半年多的時間,中盛金服一直在努力運營。受國內經濟大環境影響、國內其他平臺崩盤、股市等影響,導致廣大投資人集中要求兌現借款,中盛金服項目出現逾期,因此平臺對現有債權將進行延期歸還。
隨后,中盛金服發出分期還款通告,稱針對2015年11月30日至2016年2月28日之間到期的標的進行分期提現處理,分四期提現,每期間隔一個月分別提現10%-55%不等。
1月19日,華商報記者來到運營“中盛金服”平臺的西安潤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位于西安市高新區高新一路西部國際廣場8樓。當天,華商報記者看到,公司入口的玻璃門上張貼著通告,上面寫著1月12日公司發生了“派系爭斗群毆事件”,有人“沖砸破壞公司財務、破壞電腦系統及客戶資料”,公司有人“假造資歷騙取高薪及入職空掛名”等情況,”公司有“311人屬于非正規招聘,嚴令所有人員禁止進入公司辦公場所”,“將在1月20日前聘任新的總經理及高層管理人員”。通告的落款方為西安潤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并蓋有公司公章,通告時間為2016年1月15日。
華商報記者在該公司看到,現場有5位安保人員在工作。公司門口廣告牌上的產品介紹赫然在目,“預期收益率最高達18%”,而上面列出的三種產品,收益率為10%、12%、15%,封閉期則分別是3、6、12個月。
公開資料顯示,西安潤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注冊地址為西安市雁塔區電子一路18號,成立日期為2000年7月13日。
經過該公司保安人員允許后,華商報記者進入該公司并表明身份,希望了解公司目前運營情況。公司一位女性接待人員表示,公司正常營業,領導不在,自己剛入職幾天,并不了解公司具體情況。并帶記者去見一位姓司(音)的經理,該經理表示,不接受采訪,并拒絕透露任何情況。
目前,中盛金服還在運營狀態,涉及資金多少暫無從得知。
融易貸公司大門緊鎖 或涉及資金近9億
無獨有偶,華商報記者采訪發現,西安另有網貸公司人去樓空,業內測算該公司涉及資金或近9億元。
1月20日,華商報記者來到西安市高新區科技二路萬匯創意園3樓,發現大門緊鎖,門口堆放著雜物,一塊損壞的玻璃門靠墻倒在地上,上面依然可以看到“融易貸”等字樣的標識,但上面已經覆蓋著厚厚一層灰塵。
該樓的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華商報記者,融易貸公司在去年3月關門,再也沒有看到過有關人員來過。
華商報記者此前保存的有關融易貸的宣傳資料顯示,融易貸是“西北地區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由陜西中京盛世投資集團開發和運營。陜西中京盛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現擁有陜西金強擔保有限公司等多家下屬企業,員工近千人,總資產規模達十二億。
按照原來的融易貸網址,華商報記者查詢發現,顯示該公司網站已無法訪問。而陜西中京盛世投資集團公開的兩部座機電話號碼,一個提示無法接通,另一個提示已經欠費停機。
隨后,華商報記者聯系到主管此前融易貸宣傳工作的謝經理。他表示,中京盛世公司老板去年三月份已經聯系不上了,已經跑路了,“公司當時資金量至少有數百萬元,盤子還挺大的,但突然就關門了,具體原因不清楚,據說是資金鏈斷裂。而投資者的款到期后,公司也沒有資金兌現,最后員工的工資也拖欠沒發”。
據一名前融易貸高層人士估算,融易貸作為中京盛世集團線上的融資工具,總計涉及資金近9億元。
“能聯系到的投資人,待還款額已逾350萬,而加上聯系不到的那些投資者,實際上金額至少是千萬元級別。僅我知道的,平臺在漢中有中京集團作為借款人的,資金達500萬元。另外還有一些不知道的標的,大多是虛假標的和自融標的。而中京盛世集團下屬多個擔保公司都深陷資金斷裂,跑路風波,總共涉及資金近9億元。”上述前融易貸高層人士說。
陜西P2P平臺總計40多家 這兩年跑路失聯10多個
“P2P公司資金鏈斷裂,關門倒閉跑路的已經是常態了。投資者一旦付款,能不能收回本金,就要靠運氣,只能聽天由命。”上述前融易貸謝姓員工說。
2015年,是P2P網貸行業發展“冰與火”的一年。一方面,行業快速成長,成交量節節攀升,P2P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另一方面,P2P平臺已有3000家之眾,其中泥沙俱下。據統計,問題平臺占到了全行業機構總數的近30%,倒閉的也不在少數。
“去年的問題平臺達886家,是2014年的三倍之多,非常驚人。”易觀分析師沈中祥對華商報記者說。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說,此情此景頗像幾年前的團購網站。2010年團購模式引入國內后,迅速掀起了“千團大戰”的熱潮。而在大亂斗、大洗牌后的2014年,團購網站數量從頂峰的5000余家減少到不足200家,存活率不足3.5%。
“而P2P行業的發展,怎一個亂字了得。跑路者,涉及資金太大,吃虧的都是投資者。”上述業內人士說。
而據另外一家第三方機構不完全統計,陜西目前有P2P平臺近40個,其中有23個平臺目前正常運行,近一兩年來已經發生問題平臺至少13家。在這些問題平臺中,平臺跑路失聯獲停業的有11個,近期出現提現困難的有2個。
“當有平臺出現無法兌付時候,即使公司還在營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其一定有資金池問題,這蘊藏很大風險。在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聯合起來,走法律途徑,而不是單槍匹馬地跟平臺去溝通。”易觀分析師沈中祥說。
跑路原因有很多 其中不乏惡意詐騙
關于P2P平臺發生問題,甚至跑路的原因,業內認為,跑路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不乏惡意詐騙。
沈中祥分析說,惡意詐騙里面也分為純詐騙平臺和自融平臺,比如前者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詐騙,虛構借款人信息,以高利率為誘餌,通過虛假宣傳、秒標等形式,吸引投資者大量投資后卷款而逃;而后者即自融平臺,是指平臺上的借款項目均為關聯企業或者平臺虛構借款標的,將募集的資金挪為己用,“比如很多房地產公司,自己建個網貸平臺,融資后投入到自己的地產項目,這本身就是違規的,而一旦母公司資金鏈斷裂,平臺就會面臨倒閉或負責人跑路的危險。”
“另外就是經營不善導致跑路,比如風控不嚴,或擔保公司跑路等。”沈中祥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林姓業內人士也對華商報記者說,“近幾年詐騙的平臺層出不窮,有的平臺搭建人,反復開網站,騙一批人后再關掉網站,隔段時間,換個名稱再開個平臺騙人。”他表示,P2P平臺蓬勃發展數量暴增的背后,實質是平臺風險控制能力良莠不齊。有的平臺上線短短幾個月,甚至只有幾天,只要有收到投資人錢款,馬上就電話無人接聽,平臺失聯。
“有的平臺徹頭是徹尾的詐騙平臺,根本沒有辦公場所,只是臨時搭建了網站,平臺在網站上發的營業執照、法人身份證等證照,包括辦公場所都是PS的作假圖片。”上述林姓業內人士說。
P2P行業整合拉開序幕 五年內全國或收縮至不到200家
P2P行業魚龍混雜的情況,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去年12月,一個征求意見稿,被P2P行業認為是敲響了大洗牌的鐘聲。
2015年12月28日,由銀監會、公安部、工信部和國家互聯網辦公室等部門共同起草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明確了P2P平臺的信息中介定位,不得做資金池,不得從事非法集資,不得擔保,同時給出了18個月的調整過渡期,業內認為,這預示著P2P新一輪的洗牌即將到來。
拍拍貸CEO張俊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時認為,2016年P2P倒閉平臺數量將大幅上升,P2P平臺的數量會在5年的時間里收縮到200家以內。
“監管辦法的出臺勢必將加速行業整合的速度,合規的優勢平臺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大量達不到監管要求的平臺將退出市場。可以預見,在2016年,隨著行業整合大幕的拉開,將有更多制度套利者、無風控能力的平臺面臨死亡。”張俊說。
張俊同時認為,P2P行業需要優勝劣汰,才能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2016年是“改革”的一年,P2P將“由死而興”。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對P2P行業不了解的,最好不好碰,因為未來投資者得自行判斷,自我承擔風險。沈中祥說:“P2P網貸出現至今,備受爭議的地方就在于投資者獲得高收益的同時,又得到剛性兌付,但未來這種行業規則將被改變。比如征求意見稿中。規定網貸平臺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而投資人要了解融資項目信貸風險,確認具有相應的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自行承擔借貸產生的本息損失。”
“總之一句話,遇到平臺無法兌付的情況,以及跑路的情況,不要慌張,應該聯合投資人,直接走法律途徑。投資之前,注意行業第三方公司的評級報告,選資質、信用比較好的P2P平臺去投資。若對P2P行業一知半解,則最好不要碰。”沈中祥最后提醒說。 華商報記者 李王艷 劉百穩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