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22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王瑩
日前,渤海信托召集國內信托研究專家在北京召開會議,對前期開展的信托創新戰略課題研究進行階段性呈現,主要包括養老信托、公司債信托、家族信托、公益信托、知識產權信托、土地流轉信托等6個方面。
“目前國內信托行業雖然陷入瓶頸,但實際上已經出現了不少較好的創新業務模式。一直難以真正發展起來的原因在于政策、制度等配套設施的不完善,無法支持新模式的快速發展。” 中國銀監會非銀司原司長、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導師高傳捷教授表示,國內信托市場首先需要在頂層設計上進行研究完善,制定符合市場需要的制度架構,讓信托公司樂于發展新業務,所以目前更重要的是市場的培育。
2015年,監管層在信托領域頻頻出臺新政,對信托行業提出了極高要求。自2013年來,大資管時代競爭愈發白熱化,各金融業態圍搶信托市場蛋糕,信托自身生存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此外,風險個案的屢屢爆發,更對信托的風險控制提出更高要求,也讓部分信托機構因此保守退縮。另一方面,在深挖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家族信托、土地流轉信托、公益信托等創新業務模式也嶄露頭角。
參會人士表示,盡管信托業取得了巨大發展,截至2015年3季末管理信托資產規模達到15.62萬億元,但是,業態仍存在局限性,當前仍以融資貸款為主,本源業務發展不足。信托配套制度也有待完善,例如信托課稅制度仍不配套、信托登記制度尚未得以落地等。
而在市場需求上,我國社會財富發展已進入新階段。存量財富達到數百萬億元,非公有制經濟占比60%,財富類型日趨復雜多樣,包括銀行存款、不動產、非上市股權、股票、債權、期貨、投資基金、貴金屬、藝術品等,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更加強烈,且更加多樣化。
財富管理體系有待擴展,“自主管理”不適用于當前階段,從境外國家相關經驗來看,“他人管理”體系亟待建立,而信托可有效引入“他人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