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賬前四問
1.是否認識對方、對方是什么人
2.為何要轉賬給對方
3.是不是匯款到所謂的“安全賬戶”
4.是否收到警方防范電話詐騙的提示
假借回饋老客戶 電話銷售偽劣山寨手機
2萬多人被騙上千萬元
華商報訊(記者 賈凡 馮強)從2014年11月開始,四川男子房某、龔某、周某等人在蒲城縣設置“非法話務站”,以答謝用戶、低價銷售手機為名,打電話銷售偽劣山寨手機。先后已有2萬余人受騙,涉案價值千余萬元。目前,3名主要嫌疑人及49名“話務員”和“快遞員”等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1人監視居住。
線索 從話務員招聘信息看出端倪
2015年12月16日,蒲城縣公安局民警在正常工作排查中發現,一招聘網站上出現了大量招聘話務員的消息,是一家名為“成都手機用戶回訪中心”公司招聘話務員,這一信息引起了民警的注意。
“在蒲城縣不會有公司大批量的招聘話務人員,該公司的招聘行為讓人費解。”蒲城縣公安局副局長野青說,民警經過前期排查發現,該公司行為可能存在電信詐騙,蒲城公安成立專案組進行調查。
經過調查,該虛構的公司在蒲城縣設置了一個站點,平日有大量話務人員撥打電話,而所撥打的電話均是成都市的。
專案組民警很快在蒲城縣縣城確定了該公司設置的站點。
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該窩點是成都市一個詐騙團伙的下線站點。
經過半個多月的偵查發現,該公司主要以房某、龔某、周某3人為首要負責人,在成都市還設有3個窩點。
查獲 端掉4個窩點 抓獲首要嫌疑人
今年1月13日,渭南警方在成都警方配合下,先后將該公司設置的包括蒲城在內4個窩點(另3個窩點都在成都)的50名話務員、冒充快遞員等嫌疑人及3名首要嫌疑人抓獲,并繳獲電腦、服務器、話務機等電信詐騙設備200余臺,假冒充值卡10000余張,偽劣產品手機200余部。
經查,從2014年11月以來,嫌疑人房某、龔某組織陳某周某等人,在四川成都和陜西蒲城兩地以公司招聘大量話務員為由,設置“非法話務點”,利用非法改號軟件,以“成都手機用戶回訪中心”的名義,“回饋老客戶”為幌子,向四川、陜西兩省手機用戶銷售假冒偽劣山寨手機,從中非法牟利。
騙術 謊稱“智能手機”只賣499元
“該團伙購買的號碼主要是成都市的號段,通過一種網絡軟件將從蒲城撥打過去的電話號碼改為成都所屬號碼,以公司名義答謝客戶為由,騙取成都手機用戶購買偽劣手機。”蒲城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孫西紅介紹,該團伙是虛構并不存在的公司,所用的身份信息全部是假的。
據了解,該公司的“銷售”模式主要是,將購買而來的手機號碼用戶進行有效的篩選,隨后撥打電話號碼,告知對方獲得了公司回饋的機會,可低價購買一部“智能手機”。
話務人員會將其聯系方式告知冒充負責配送手機的“快遞公司”,隨后“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會聯系手機機主,確認、核實其身份地址等信息后,將“獲獎”的手機送到受害者家中,貨到付款,收取499元購機費。
“受害者都有貪圖小便宜的心理,嫌疑人抓住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人上當受騙。”野青說,該案件與其他詐騙案件的不同之處在于,該案會給受害者提供一個實實在在的物品,但都是偽劣山寨產品,且嫌疑人采取廣撒網的方式聯系手機用戶。
野青說,因每個受害者被騙的金額較小,有的人不會太在意,便不選擇報警。即時有人報警,也有可能只是存在個案的情況,是否構成詐騙很難確定,因此才給了嫌疑人可乘之機。
“該團伙的行為涉嫌詐騙,因為他們所撥打的電話內容是虛構的事實,騙取了較大的金額,且撥打的電話達到了500次以上。”孫西紅說,這個團伙選擇在蒲城設點,也是為了增加自己的隱蔽性,為公安部門的打擊增加了難度。
渭南警方開展防范電信網絡違法犯罪宣傳周活動
電信網絡詐騙“命門”是“要錢”
轉賬前先問自己4個關鍵問題
1月18日到1月22日,渭南警方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防范電信網絡違法犯罪首次宣傳周活動。民警提醒市民:電信詐騙的“命門”是“要錢”,賬前要自問是否認識收款人、對方是什么人,為何要轉賬給對方等問題。
案例 老人被騙47萬后抑郁中離世
1月18日,東風街派出所所長史煒介紹,2000年以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蔓延迅速,發案數量和涉案金額每年都在增加。根據已經破獲的案件來看,犯罪分子的騙術不停在翻新,從最原始的中獎詐騙到近年來的“猜猜我是誰”等,團伙作案、反偵查意識能力非常強,且跨境犯罪十分突出。
2013年底,東風街派出所曾接到一名退休老人的報警,稱之前接到一名民警的電話,稱因老人涉嫌洗錢要對賬戶進行凍結,后來老人按照對方的要求將所有的積蓄共47萬元,一次性匯到對方提供的安全賬戶中,最后才發現被騙。
接到報警后,民警立即調查,發現錢被匯入一個北京的賬戶,最終發現47萬元在老人剛匯入10多分鐘內,在境外消費一空。史煒介紹,老人因此郁郁寡歡,最終不幸離世。犯罪分子后來雖然被繩之以法,但老人的生命已無法挽回,這也讓辦案民警愧疚不已。
提醒 切勿相信天上掉餡餅
史煒說,根據電信詐騙案件受害人的情況來看,被騙者除了一部分人是缺乏社會經驗、膽小怕事外,更多是因為輕信謊言、貪圖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今年1月初,東風街派出所接到一名青年男子報警,自稱被騙取了1萬元。值班民警詢問得知,該男子在路邊看到有的車窗插一些印有“無抵押貸款”等內容的小卡片,便想著貸20萬元用于揮霍。
“這名青年也承認,他只想著貸款,不想還錢。”史煒介紹,撥打電話后對方詢問了青年的情況后,表示可以放貸,但要求青年新辦一張銀行卡,并將給銀行預留的電話留成卡片上的電話,理由是公司要及時掌握貸款情況等。
男青年對此沒有產生任何疑心,全部按照對方的要求完成。隨后,對方在電話中要求先預存1萬元的利息,兩三天內便會放款。男青年將1萬元存入賬戶等待放款未果,去查詢時才發現存在賬戶上的1萬元已被轉走。
“這個案子的受害者就是典型的貪圖不勞而獲。”史煒說,也希望廣大市民以此為戒。
警惕 轉賬前自問是否認識對方
史煒說,不論犯罪分子編出什么理由、手段如何翻新,最終目的就是要騙取錢財,這也是電信詐騙的“命門”。
“電信詐騙案中的犯罪分子要騙取錢財,必須通過柜臺轉賬、ATM機操作轉賬及網銀等網絡轉賬等方式進行。”史煒介紹,為了提醒市民不要上當受騙,從2013年底開始,在東風街派出所聯合轄區的銀行網點,對柜面轉賬實行“四詢問一告知”制度,要求柜臺工作人員對前來辦理轉賬業務的市民,詢問是否認識對方、對方是什么人,為何要轉賬給對方,是不是匯款到所謂的“安全賬戶”,是否收到警方防范電話詐騙的提示4個問題。
史煒說,這一制度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兩年多來,該所轄區21家銀行網點已成功發現36起市民被騙案件,并成功阻止。他同時提醒,市民在網上進行轉賬前,也可以問問自己這4個問題。最關鍵的是,希望廣大市民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識,讓犯罪分子無機可乘。 華商報記者 楊托 馮強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