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1988》第20集大結局已經落幕,最終在1995年的首爾雙門洞胡同,五家人依次搬走,徒留“離別”與“再見”的氣氛,和第一集時的其樂融融形成鮮明對比,和系列里的“1997”與“1994”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它不像前兩部一樣在happyending的氣氛中結束,也不是在男女主角的甜蜜互動中落幕,它就像我們這些劇迷舍不得劇的心情一樣,安排好每一個主人公的結局后娓娓地闡述出“人生終究有聚有散、但青春永遠不換”。
總有人說,劇而已,故事而已,何必認真。其實我們為什么認真,因為編劇太認真,細節太認真。大多數人一旦有了共鳴,情感就覆水難收了,《請回答1988》最后的熱議點全部集中在“誰是老公”,這是三部曲以來最難猜老公的一次。在1988年到1994年那個時代的韓國,連同姓名結婚都被法律禁止,表達起感情來自然無法轟轟烈烈,更何況“1988”包括但遠不限于青春跟愛情。
第19集時,阿澤用一個十級撩妹熱吻宣示“我就是德善老公”,對于從“反老柳”自然過渡成“反老樸”的我來說,簡直就是提前過年,可以搖旗吶喊的大喜事,這個轉變絕對并且百分之百地與演員柳俊烈和樸寶劍的顏值毫無關系。
追劇初期我甚至認為柳俊烈更帥一些,他飾演的正煥外冷但內熱、學霸愛足球、毒舌又腹黑,妥妥地MAN值爆表,相較之下,樸寶劍飾演的崔澤因為早期戲份單薄,整個角色處于一種呆萌又無力的狀態,除了萌和軟實在難以將他跟“男人”聯系起來。
前兩天看到網友寫的一段話,大致是“看劇的人都是上帝視角,而不是女主視角,正煥愛德善但德善感受不到,正煥默默付出但德善接收不到,那這就不叫愛,因為感情是一種來回發射與接收的動作狀態”。也就是這個原因,讓更多的人包括我堅定地站在阿澤這邊,即使當初以為阿澤就是男二,注定不是老公,也好像無所謂了。
對于女生而言,她需要被愛、需要被夸獎、需要陪伴,也需要“被需要”,這些,崔澤都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不錯。老公身份最終公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阿澤負責打動德善,而正煥才是來打動觀眾的。
有人總結“1988”里德善最終的選擇表達的是“面對感情,怯弱不得”的道理。我有時候認為感情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決策的東西,喜歡就去主動,不喜歡就拉倒,它不像工作總有棘手總有你解決不了的時候,也不像生病到最后人們只能束手無策。當然,我們生來是不懂這些的,“經歷才會成長”這句話聽起來很雞湯,但著實真理,由經歷到成長,有的人需要很久,有的人或許只需要一個晚上。
第18集中,正煥錯過陪德善看演唱會后即刻成長,用了一長段獨白說出了編劇想跟觀眾說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輸給了timing,而是因為自己的猶豫不決,以及不堅定最終才錯過”。
崔澤因為高強度的圍棋比賽,面對了太多的輸與贏,面子這東西,他早就自我克服了,沒有顧忌所以在感情上才能義無反顧。正煥恰恰相反,從兒時到青春期,因哥哥患有心臟病曾家徒四壁,面子和自尊心沒法不看得過重,這也許是他面對德善的熱情攻勢時不回應、不解釋的根本原因吧!
這里不得不佩服李有靜作家,她用請回答系列證明編劇絕壁是個苦力活,除了要能寫能編,還要有掌握、分析人物心理的本領,讓觀眾覺得這個人物做的一切都是有理有據,性格使然的。第19集公布老公是阿澤的時候,很多人都懵比了,我在歡呼雀躍,在天上飄了一會兒之后也在想為什么?為什么會是阿澤?
剛開始的時候老公是正煥的指向那么明顯,然后順著這個為什么往回想,往回看,原來處處都是伏筆,除了第二集傳承前兩部似的閃回到阿澤與德善的童年,還有很多小細節,比如阿澤愛喝德善“煮”的咖啡,德善對阿澤再自然不過的照顧等。
想到這,我突然想起年中熱播的《克拉戀人》,它的結局讓米朵和雷奕明在一起,至此米朵這個角色“有始有終”,婊得徹徹底底。
對比之下,足見“編劇”在一部作品里的分量,要有多深厚的功力才能在你寫出了一個非常理的結局后,人設更加立體并且大多數觀眾都能照常買單。想來,其實最后無論是狗善還是澤善,編劇都能完美地圓回來,我私以為,阿澤和德善在一起的意義遠遠大于正煥和澤善在一起。
但無論德善最后的選擇是誰,都影響不了《請回答1988》整部劇的厚度與深度,也影響不了它成為2015年最牛逼的韓劇。
關于父母親情,《請回答1988》請你應答:無論多大年紀,媽媽永遠是媽媽;爸爸像超人,但不是。
關于姐妹兄弟,《請回答1988》請你應答:姐姐是那個罵你又挺你的人;哥哥是偶像般的存在;弟弟是忙內也是一個男人。
關于朋友伙伴,《請回答1988》請你應答:再堅強的自己也需要伙伴,一群人在一起總有聊不完的事這就叫“親故”。
關于愛與被愛,《請回答1988》請你應答:初戀刻苦銘心有很多原因,學會主動愛比等待被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