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6日電(徐曼曼)自去年11月起,中國政經語境中刮起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風。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淡化,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這一變化釋放出的明顯信號是: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面對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集體遭遇瓶頸的困境,面對“供需不匹配”的經濟結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眼下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一劑良藥。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已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等多個場合頻頻提及。那么,供給側改革究竟是什么?有哪些重點?下一步我們該怎么做?
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增量供給不足,存量供給過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最早出現在去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其實,“供給側”很好理解,就像硬幣的兩面,有需求就有供給,只是長期以來我們在談到宏觀調控時比較側重于需求側,即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而現在,調控的重點將轉向供給側。“供需錯位”已然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
過去三十多年,我們主要是解決經濟增量問題。而新階段的供給側改革,除了要解決經濟增量問題外,還要先解決累積多年的存量問題,特別是實體經濟產能過剩、房地產高庫存、基礎設施超前超大超量建設、地方政府高債務、銀行不良資產較多等存量問題。存量問題的解決容易引發風險,更具挑戰性,這次的供給側改革必須在化解存量問題中尋找新出路。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們一直實行擴大內需的戰略和政策,但目前經濟還在下行,工業品的價格在持續下跌,企業效益下滑,顯然這些問題已經很難再用需求不足來解釋了。”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與本屆政府的諸多政策導向密切相關。“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我們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簡政放權、減稅、國企改革等都可以理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本質上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
從現階段看,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基本特征。新常態下,過去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和低成本出口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拼資源、拼人力已經成為過去時。依靠結構調整、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成為新常態的不二選擇。供給側改革正是適應新常態的一種有效手段和可行措施。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象上是速度問題,根子上看是結構問題。抓住供給側做文章,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本次會議著重強調“供給側”,從短期看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嚴峻挑戰,而從長期看,則是追求一個“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經濟結構,注重通過“打好脫貧攻堅戰”“提高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能力”“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等途徑,實現中國經濟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供給側改革要做什么?
【供給與需求“無縫”對接】
衡量經濟發展有兩把標尺,一個是結構,一個是總量。前者代表的是經濟質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的是經濟數量和規模。結構性矛盾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結構性改革是針對結構性問題而實行的改革,往往指的是某種重大關鍵性的改革。結構性改革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多種矛盾并存的情況下,對“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順序性選擇,確保改革平穩有序推進;二是在多重問題交織的情況下,對“怎么改、改什么”進行制度方法的操作性安排。當前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含義,是從“需求管理”到“供給管理”的重大調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認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路徑是: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政策聯動化解過剩產能】
要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通過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
——2015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
PPI已連續43個月負增長,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
產能過剩的實質仍然是產需不匹配。產能嚴重過剩意味著資源的不當配置,一些行業過多占用資源卻沒有相應的產出,另一些行業則得不到資源,長期來看勢必會降低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和整體效率。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稱,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抓手,淘汰僵尸企業是具體形式,兼并重組是主要手段。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五場“殲滅戰”中,當前最為緊迫的是化解過剩產能。這意味著,經歷了幾年的沉淪之后,鋼鐵、煤炭、有色、水泥為代表的周期性行業將再一次站在政策風口。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近日表示,中央對化解產能過剩非常重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發改委下一步將采取五個方面的措施,盡可能多地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鋼鐵煤炭領域將成為此輪改革的重點。
【對癥下藥優化資源配置】
“目前我國的供給存在著重復和過剩的情況,下一步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應著眼于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這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重要意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說。
在楊偉民看來,國內的供給體系特征總體體現為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而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通過減少無效供給并擴大有效供給,最終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伴隨著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官方料將推出系列結構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支持產能過剩行業的重組,并通過行政體制的改革,破除地方政府和一些行業部門對相關企業的過度保護。
【降成本增活力創新創業“蓄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我理解供給側管理的核心問題是,要想讓‘馬兒’跑得好,就要讓‘馬兒’輕裝上陣。”
長期以來,企業稅負過重影響到企業的創新發展活力,各行業也在不斷呼吁減稅降費。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說,新一屆政府在總結發揚以往需求側調控經驗的基礎上,更為大膽、更為精準地在供給側做文章。比如說,通過簡政放權,把原來政府掌握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讓市場活起來,讓企業愿意去生產(增加供應)。這種宏觀調控著力激活微觀活力,在減稅、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有利于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給。這種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是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
“創新”在擴大有效供給的眾多措施中成為亮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促使要素從成熟的、老化的供給中,轉移到新形成和正在擴張的供給中。中國的供給側改革需要產業結構進行由“重”到“輕”的轉變,要加大新興產業投資。
創新在中國的路徑和重要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中國利用財政資源匹配企業力量扶持科研中心,確定了多個需要重點扶持的行業,如核能、醫療設備和電動汽車,這在推動創新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從供給側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要應對挑戰,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要轉軌,要找到新的動力,只有提高所謂索洛余量,即技術進步、效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優化結構,促進創新,從原來靠投資轉向靠效率提高,或者TFP(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綜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