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名校大學畢業考研失敗的乖乖女,卻遷怒于父母:認為是父母沒本事送她出國留學,才導致她的困境;家境殷實的她,本有機會留在國外發展,因父親不同意她闖世界,她只好回到南寧發展,因為勤奮、肯干,她深得上司的賞識……她們兩個都是學習優秀的女孩,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樣面臨著各種選擇,而她們不同的人生態度,結局也截然不同。
連日來,本報推出的親子系列報道,講述了不同家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種種困惑。很多父母感慨,自己是如此愛兒女,可兒女偏偏不領情,越來越不懂事。而兒女們則埋怨,父母插手,讓他們的生活一團糟。
透過這些故事,情感教育專家說,不是孩子不肯長大,是父母將孩子呵護在羽翼之下,不希望孩子離開。25歲之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好為零。
故事一
平凡父母全力供女兒讀名校
女兒考研失敗怪父母沒本事
傾訴人:阿霞 55歲 退休工人
傾訴時間:2016年1月9日
新 年了,別人都開開心心的,我這心里憋悶得很,又不敢和別人說。女兒小紅生氣時,總會說“你們這樣的父母怎么會生出我這么優秀的女兒?你看你們兩個又窮,長 得又難看,根本不配擁有我這樣的女兒”,小紅說這些話時,我們夫妻倆真的感覺很傷心,可內心深處又感覺有些對不起她,所以也任由她發脾氣。
我和丈夫都是普通工人,單位不景氣,兩人早早就退休了。現在我每個月也就1000多元的退休金,小紅的爸爸稍高點。我們這樣的收入,確實不能給小紅想要的生活。
我們夫妻倆都很普通,丟在人群里根本就沒人會注意。而我們的女兒小紅就不同,從小就很出眾。或許是她接了我和愛人的優點,反正她一點也不像我,也不像爸爸,皮膚白皙、眼睛又黑又亮,長得像個洋娃娃。
除了長相比較出眾,她一直都很聽話,而且上進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從小到大,小紅基本是被我們夸大的。小紅自己讀書也很努力,小學考上好初中,初中又考上了南寧三中。我們兩口子都沒啥文化,也不懂如何輔導她,學習全憑她自己。
高考時,小紅的成績超出一本分數線不少,很多重點院校她可以隨便挑,但最后陰差陽錯學了日語。
大 學的4年時光里,小紅過得不太開心,因為她并不喜歡日語。加上同宿舍的女生家庭條件優越,個個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大學畢業時,同宿舍的6個女孩,只剩小紅 一人留在了國內,其他5個女生全部出國,這樣小紅內心極度失落。好在小紅一心考研,第一年沒考上。大學畢業后,小紅回到家繼續復習,專心考研。
心情好的時候,小紅會很開心給我們做她的拿手菜。還會摟著我說,感謝父母給了她那么多。可更多時候,她比較煩躁。煩躁時,她就會責怪我們,當初高考選學校時,我們沒給她好的建議,這導致她過得不開心。
更 讓我們生氣又傷心的是,一次她居然說,我們這么平凡,怎么會生出她這么優秀的女兒。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她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她這么說,我們也啞口無言, 讀書時,我們夫妻倆確實沒能力輔導她,唯一能給她的,就是盡自己能力供她讀書。而如果她想出國,我們的經濟條件又不允許。內心深處,我們真的感覺有些對不 起她。
去年底考研結束后,她又說,感覺自己還是考不上。就算考上了,也不想去讀了,因為日語不是她喜歡的專業。既然不喜歡,又何必再去痛苦煎熬幾年。她要離開南寧,去大城市找工作,那里才有她的一片天空。
現在她天天晚上上網玩電腦,早上又蒙頭大睡,我們和她就像生活在兩個世界里。有時,很想和親友商量下,說出去,又怕別人議論,對小紅不好。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故事二
海歸女為父回南寧發展
積極工作很快成團隊領頭人
傾訴人:阿靜 52歲 公務員
傾訴時間:2016年1月10日
“明明有能力讓女兒在國外發展,卻為了自己的私心,非要把女兒‘綁’在自己身邊,她爸爸真的很自私。”我一直認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長大了,就該讓她能飛多高飛多高。
我 和丈夫都是公務員,家里雖然談不上富裕,但我們夫妻倆工作非常努力,在各自的領域里都比較優秀,是部門負責人。女兒小君在我們的耳濡目染下,從小就很獨 立,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熱衷公益活動。讀大學時,小君直接選擇了澳大利亞的一所大學。因為小君的爺爺奶奶和叔叔一家都有澳大利亞的綠卡,小君去澳大利亞 讀書,身邊會有親人照顧,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孤單。
雖然有親人照顧,在澳大利亞讀書期間,小君經常趁著假期打短工,以減輕我們夫妻倆的負擔。4年前大學畢業,小君想繼續讀研,可小君的爺爺奶奶卻因為不喜歡國外的生活,非要回國。而小君的爸爸害怕小君讀研后會選擇留在澳大利亞發展,便堅決不同意小君讀研。
我非常支持小君在澳大利亞讀研,因為小君學的是金融專業,她回到國內,一樣要靠自己努力。在我看來,既然在國內和國外都要靠自己奮斗,那不如選擇在國外奮斗,舞臺更廣闊。
因為小君的前途,一時間,我們家到處彌漫著“硝煙”,我和丈夫經常爭吵,甚至到了想要離婚的地步。聽說父母為此吵鬧不休,小君還是顧及爸爸的感受,選擇了回國,回到南寧發展。
小 君的履歷比較優秀,順利進入南寧一家銀行工作。內心雖有些許不樂意,可既然選擇了,小君便很努力,絕不會消極應對。工作忙碌,小君經常會加班,對此小君也 毫無怨言。正應驗了那句老話“你有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回報”,小君的努力很快見到效果,如今小君已經是項目負責人,成為團隊的領頭人。上司對小君也非常 欣賞,重要的項目會放心交給小君來操作。
小君的發展雖好,可我內心深處還是期望小君能圓了自己的夢想,去澳大利亞繼續深造、發展。
看了你們的報道,我真的感覺,現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從精神上、經濟上控制孩子。可孩子們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獨立的人格。父母能做的,是幫助他們獨立,而不該把他們“綁在”自己的身邊,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專家點評
家長要學會讓孩子自己飛
點評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12355青少年咨詢臺特約顧問李耕巖
李耕巖認為,從本報此次系列報道的故事看,這些故事中的孩子,似乎都不成熟。可這種不成熟,父母要負責。
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模式,應該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予呵護。孩子越來越大時,父母的影響力就該越來越小。到孩子25歲左右,父母對孩子的作用應該幾乎為零,這樣才健康。
現實是,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愛變了味,想把孩子變成自己希望的那樣,讓孩子永遠弱小。對已經長大的孩子,一方面,父母總是不自覺做出呵護的行為;一方面又責怪孩子不成熟。
李耕巖說,一些孩子到了二三十歲了,還不會洗衣、做家務。實際上是父母過度呵護把孩子害了,阻礙了孩子的成長。這是用軟刀子傷害了孩子,甚至看不到傷口。一些極端的父母,恨不得能替孩子過完這一生。
現實中,隨著孩子的長大“反叛”,一些家長也發現了問題,為孩子長不大著急。可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出現偏差,采取更加多呵護孩子的方式,希望孩子快點長大。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想成熟非常緩慢,往往是事與愿違、南轅北轍。
李耕巖認為,孩子成年后,必須要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作為父母,應該是教會孩子在不同階段負起自己的責任,促進他獨立。父母要學會放手,從精神上給孩子“斷奶”,讓孩子自己去經歷風雨。別再讓自己已經成年的孩子,心理年齡還停留在七八歲或十幾歲。
記者手記
別把孩子當私有財產
在本報推出親子關系系列報道的這段時間里,記者看到了太多母親的眼淚,在她們哀傷和無助中,記者也看到母親對孩子殷殷的愛意。很多母親說,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因為自己經歷過太多,不能看著孩子走彎路。
作家龍應臺在隨筆集《目送》中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此中道出了父母和子女關系的實質。
很多父母自覺不自覺的,總把子女當成自己的私有物。總認為,他們有權干涉,甚至決定孩子的未來。但是他們不曾注意到,孩子其實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而他們也終有一天將離我們遠去……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