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橙色預警、紅色預警、車輛單雙號限行。”曾幾何時,藍天對于北京而言并不稀罕,可是,如今,霧霾似乎已經成了北京的代名詞。
2015年12月5日夜間到9日,北京、天津、河北多地或現中度霾,局地重度霾,夜間有霧,最低能見度低于1公里。10日京津冀或有降水且北風加大,霧、霾逐漸消散。
霧霾來襲,生活在這座古都的人們將吹散它的希冀寄托于風的來臨。
而打算來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往往在微信朋友圈內也會瀏覽到北京的霧霾之景,霧靄沉沉,一片蒼茫。“看到這樣的圖片,再也不想來北京了,已經訂好的票寧可退掉。”廣州市的鐘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霧霾,影響著北京的城市環境、影響著北京的旅游發展,同時更影響著生活在北京的人們的健康。有著很好事業前景的蘇女士現在一心想著移民國外,所考慮的只有一點——遠離京城的霧霾,給予孩子和家人一個良好的空氣環境。“不舍,可是又能怎么辦?不離開,這樣的天氣下,孩子的氣管總是發炎,我不敢拿孩子的身體去等待風的來臨。”
根治霧霾,難道只有風嗎?在經歷了多次霧霾之后,生活在北京的人們都有體會,風一來,霾就散,東南西北風吹來了,久違的藍天回來了。
可是,東南西北風就是根治霧霾的利器嗎?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光靠風,無異于靠天過活。
霧霾,這個“窮兇極惡的惡魔”并非只是北京和中國特有的產物。
60多年前的倫敦,也曾遭遇“惡魔”襲擊。1952年的12月4日至9日,整個倫敦籠罩在霧色之下,刺鼻的味道甚至彌漫到室內。
在那場霧霾“恐襲戰”中,倫敦在幾天之內,4000余人突然死亡,超過10萬人患上呼吸道疾病。
這場霧霾,讓倫敦市民遇到了二戰遭遇德國空襲之后的最大一次損傷,只是一次是人禍,一次是天災。
提起那場倫敦的霧霾,如今生活在北京的邱老記憶猶新,只是他把那場人們潛意識中歸罪于天災的災禍稱為人禍。
時年20歲出頭的他在倫敦求學,正在醫院實習的他深刻體會了霧霾的可怕。
“所有人戴著口罩,整個街頭能見度幾乎為零,人們的咳嗽聲不絕于耳,醫院內人滿為患。”曾一度沉湎于倫敦的朦朧景色中的邱老,突然間意識到,短暫中的浪漫感覺其實是一個佩戴著“面紗”的“隱形殺手”,它的嬌柔之態正在一步步揭開。
“人禍,霧霾不是天災,是人禍造成的。”邱老肯定地認為。
通過查閱資料,千龍網記者了解到,倫敦的霧霾并非突然而至,早在中世紀,倫敦就開始出現煤煙污染大氣的問題,當時的英國國會還頒布過國會開會期間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撐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后,由于工廠大多建在市內,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更是急劇增加。英語London Fog(倫敦霧)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霧霾可破,它并非不可戰勝的。
1952年年底的霧霾侵襲,讓英國政府下定決心徹底與這個惡魔不再見。
1953年,倫敦專門成立了比弗委員會,制定對策遏制霧霾。
1956年,英國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強制倫敦市區的所有工業電廠關閉,城市中設立無煙區。這部法案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
與此同時,政府全面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用灶方式,減少煤炭燃燒,改造天然氣,政府補貼70%改造居民家用壁爐。違反政府規定者,將受到10—100英鎊乃至監禁3個月的處罰。
1974年,英國政府再次重拳出擊整治環境污染,《污染控制法》規定了機動車燃料組成,嚴格限制油品中的硫含量。
1993年,英國又一次對霧霾說不,所有新車加裝催化器減少污染。混合動力低污染公交車投入運營。政府公務用車幾乎絕跡。
2003年2月開始,倫敦市政府對周一至周五早7點到晚上6點半進入市中心約8.5平方公里(現在擴大為22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機動車,每天征收5英鎊(現在上升為11.5英鎊)的“交通擁堵費”;2、鼓勵新能源和公共交通系統的利用,大力推廣自行車,計劃是在2015年完成12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在全國范圍內設立1000英里長的自行車路線網;3、購買電動車享受高額返利,免交汽車碳排放稅和汽車擁堵費;4、加強綠化建設;5、實時監控空氣質量,建立嚴密的大氣監測網。
LondonFog(倫敦霧)、霧都的稱謂,與倫敦就此別離。
英國的霧霾治理取得了勝利的同時,中國也在向霧霾宣戰。
2014年,亞洲開發銀行與清華大學聯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該報告稱,全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衛組織的空氣質量標準。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國占了七成。
中國的霧霾之戰已經到了嚴峻的時刻。
霧霾不再獨屬北方城市,淮河以南,也同樣遭受侵擾。而世界其他各國,也在不同程度的遭受霧霾之害。
被稱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大城市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實行嚴格的單雙號限行舉措;關閉市內重污染發電廠,暫時禁止大型柴油汽車銷售,并要求出租車公司改用壓縮天然氣。
法國,也于2014年3月17日開始嘗試汽車單雙號限行措施。就連摩托車也包括在單雙號限行之列。
德國,設立“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標準的車輛駛入;要求機動車安裝過濾顆粒物裝置。
日本,自2000年開始,強制汽車安裝尾氣凈化裝置,禁止超標車輛運行,目前所有出租車全部使用天然氣;強調綠化,東京市要求所有新建建筑擁有至少20%的綠化面積,多種樹不種草。
各國的舉措不盡相同,擁護與質疑之聲也不絕于耳,可是無論怎樣,這些舉措實施之后,空氣環境質量的提升卻讓所有人深深受益。
在中國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各種治理措施也都在進行之中。早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就實行了汽車單雙號限行措施,北京的空氣質量大為提高。
2014年11月,APEC會議期間,單雙號的限行措施也直接或間接讓北京獲得了“APEC藍”的稱號。
直至之后,每逢空氣霧霾紅色預警,北京都會實施單雙號限行措施。
北京,具有污染性質的工廠、企業被搬離。不適合這座城市發展的一切都被疏解。2015年6月1日,北京實行最嚴控煙令,所有帶頂帶蓋的公共場合嚴格禁煙。
雖然做了很多,可是霧霾這個陰影似乎還在圍繞在京城上空。
究竟是什么導致的霧霾?這個課題也成為人們日常談論的話題。
“控制車輛,實行單雙號限行常態化。”北京市民王先生說,車輛單雙號限行,加大公共交通運營力度,霧霾會遠離北京。
“單雙號限行我贊成,可是擁擠的地鐵、公交車,人們的出行能夠保障嗎?”雖然也贊同單雙號限行,但是市民張先生則表達了擔憂。
擁擠的交通,陰霾的天空,讓北京這座城市中的人們開起了各種玩笑,甚至有人說,“如今不吸霾,就會覺得渾身不暢。”玩笑歸玩笑,可是這也透露了人們在無奈中的一種自嘲。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有關人士則表示,單雙號限行、疏解污染企業、加大對燃煤、汽柴油成分的措施、增強人們自覺維護空氣質量,一定可以讓霧霾這頂帽子離開北京上空,離開中國、離開世界。
“但是要考慮到一點,所有大城市都面臨著一個嚴峻問題,城市擁堵無異于是車輛增多造成的,如何讓人們出行方便,也是任何一個政府要考慮的問題,這就要加大公共交通出行,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加大宣傳自行車出行。”該人士認為,霧霾可勝,決心要大。
邱老告訴千龍網記者,人禍造成天災,人禍可以避免,我們要下定決心打贏這場霧霾阻擊戰,北京不應成為下一個霧都。
蘇女士說,如果北京的空氣質量能夠提升,霧霾不再光顧,她舍不得離開北京。
鐘先生講,北京,他工作幾十年來,全國各地都去過,唯獨北京沒有來過,他渴望來這里旅游,渴望見識北京獨有的風貌,可是他不愿北京再有霧霾。
戰斗還在進行,其實,進入2016年之后,北京這些日子的藍天似乎在增多,有人將藍天的出現歸功于風。但是,有市民則認為,霧霾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北京所做的努力正在逐步顯現成果。(文/千龍網記者 田北北)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