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以來,滬深股市持續走弱。在存在熔斷機制的前4個交易日內,股指四度觸及熔斷閾值,導致兩個交易日提前結束全天交易。而在暫停熔斷機制后,股市也沒有像一些人所想象的“V型反轉”,而是繼續下行。本周二,大盤下跌到2978點后才得以喘上一口氣,但隨后的反彈也非常疲弱,僅有0.20%。而當天沒有相應放大的成交量,則從另一個側面提醒大家:這樣的反彈并沒有足夠的延續性。
有人認為,近階段并沒有什么新的利空,人民幣匯率貶值并非今年才開始,而且匯率貶值也未必會導致股市下跌。另外,實體經濟不佳也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者都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不認為當前股市下跌有其內在的必然性,而是認為源于一些其他因素。開始說是因為熔斷機制抑制了流動性,導致市場恐慌。后來熔斷機制暫停了,又說是因為缺乏預期,認為只要加強預期管理,就能讓市場平穩下來。也許,從某個角度來說也不無道理。畢竟,在市場處于快速下跌狀態時,交易突然被熔斷,往往并不能夠起到讓投資者“冷靜”下來的作用,相反還會導致“磁吸效應”,以致讓跌幅放大。另外,如果人們對后市的預期很差,那么顯然在操作上是不會有積極性的,這對于高度依靠信心的證券市場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如果從一個大的系統來看,問題恐怕又不是那樣簡單。不管怎么說,本幣貶值對股市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并且也因為貶值的超預期,這種沖擊一定也是超預期的。同樣的,大家也早就知道在經濟結構的轉型期,實體經濟的增長會比較慢,但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接下去經濟會走L型,也就是較長時間在低位徘徊時,必然會調整原先的判斷,下降對股市的預期。也就是說,不能認為凡是已經知道的利空就不算利空,或者說不再具備利空的作用。這里存在效用及等級上的差異。坦率而言,現在還不能說是到了這些利空效用集中爆發的最后時期,未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這個時候就認為利空已經充分釋放,是不符合實際的。
進一步說,正是由于出現了超預期的利空,引發了自去年最后一個交易日開始的股市新一輪暴跌。熔斷機制的開啟,顯然對下跌行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在本質上,正是下跌引發了熔斷,而不是熔斷導致了下跌。這也就是暫停實施熔斷后大盤仍然下跌的原因所在。至于說把這種下跌歸咎于是因為預期管理不到位,則是沒有道理的。投資者的預期從哪里來?還不是建立在對所了解的相關信息的判斷之上嗎?如果得到的信息不足以讓其形成對未來足夠好的預期,那么又怎么要求其對未來有充分的信心呢?預期管理的本質是通過展現真實可靠的發展前景來幫助人們樹立對未來的信心,其基礎還是在于有切實的長期性利好。離開了這一點講預期管理,自然只能是空話。就股市而言,最大的預期管理就是要消除來自宏觀經濟以及其他方面的不確定性,提振大家對于制度改革的信心。客觀而言,至少在短時期內,這些還不能完全做到。也因為是這樣,當前的股市下跌,有其內在必然性。因此,對于行情運行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難性,投資者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寧愿將困難想得充分些,而不是心存僥幸,以投機心態來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申萬宏源桂浩明)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