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月9日,兩名演員分別扮演“北京人”與“外地人”,在北京地鐵里“擺拍”對罵視頻在網上熱傳。其間,一些言語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1月11日,視頻中扮演“北京人”的馬明(化名),已對自己的行為道歉。
微信公號“人民日報評論”1月12日發表題為《擺拍對罵,不要消費社會偏見》的文章指出,地域偏見這樣的社會之痛,被“機智”的炒作者編入腳本,被不斷挑逗,正是擺拍視頻引發公憤的來源。
文章認為,本已存在的信任危機,已經不起擺拍鏡頭的戲弄。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從來不缺炒作,但是請不要擾亂公序良俗,不要消解社會公德,不要調戲公眾情緒,不要消費社會善意。
以下為全文:
視頻中,自稱北京人的男子(站)正在指責自稱外地人的男子(坐) 。
前兩天,兩名演員分別扮演“北京人”與“外地人”,在北京地鐵里“擺拍”對罵視頻。原本是為搏出位,卻因為表演被揭穿而遭到網民的集體指責。昨天(1月11日),視頻中扮演“北京人”的馬明(化名),已對自己的行為道歉。地鐵“地域對罵”主角鞠躬道歉。
在網上,擺拍視頻的走紅與“中國偏見地圖”的熱傳,爆點是一樣的,皆是挑動了地域矛盾這根敏感神經。在各色“地圖炮”中,某地是“勢利眼+小市民”,某地是“要飯的”,某地是“炒房團+造假窩點”……這些嘲諷的概括,既是地域摩擦、群體撕扯的體現,又在制造新的傲慢與偏見。
這樣的社會之痛,被“機智”的炒作者編入腳本,被不斷挑逗,正是擺拍視頻引發公憤的來源。
即便人生如戲,也不能這么演。“推廣”再賣力,總是有邊界的。馬明們的初衷很簡單:不甘心當默默無聞的龍套,寄希望于比“硬廣告”傳播效果更好、花費更低廉的勁爆視頻。誰都知道跑龍套辛苦,做配角不容易,但哪個行業的起步不艱辛?扮不了“小鮮肉”并非一定要當社會“丑角”來吸引眼球。想學習周董,得先學會做“蝸牛”,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向上爬”;想成為星爺,要下“功夫”,才能“降魔”。
事實上,這樣搏出位的熱點從來都是螳螂捕蟬的游戲。炒作者肆意消費公眾的關切與熱情,自己也在別人一兩次的點擊中被更快地消費、消解、消耗,變成比電影院爆米花更廉價的消費品。既不能實現演員應有的價值,更不能收獲演員的尊嚴。看看曾經的“獸獸”“干露露”,盡管換來暫時的利益收割,讓背后推手自我吹噓,而今安在?
本已存在的信任危機,已經不起擺拍鏡頭的戲弄。
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從來不缺炒作,但是請不要擾亂公序良俗,不要消解社會公德,不要調戲公眾情緒,不要消費社會善意。“擺拍”多了,真誠就少了。遇到真吵架了,誰還來勸和?甚至有人說:萬一哪天有人落水了,旁觀者拿著DV拍,會不會也被別人當成是在表演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演員要有自我修養。對于一個始終追求平等、團結的社會而言,再小的社會角色,都應該具備基本的修養,保持克制的美德,走好人生的舞臺。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