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1月4日在太原市小北關棚戶區考察。他對這里的居民說:“我自己就是在棚戶區成長起來的,深知你們的艱辛。”該片區830戶,僅一個水龍頭,一個公廁,沒有暖氣和下水道。臨別時李克強對居民們說:一定要盡快讓你們住上新樓房!
李克強的少年時期住在哪兒?那里的鄰居對他有什么樣的幫助?法制晚報記者(微信公眾號:觀海內參guanhaineican)今天就為讀者揭秘李克強住過的合肥居民大院。
李克強當年居住過的平房大院已經變成了兩座居民樓,老鄰居也只有方國勝一家還住在這里。當年的老街坊
就剩下一戶還在那里居住
據新安晚報2013年3月16日報道,在合肥市徽州大道與紅星路交會處,矗立著兩棟大樓。臨街那棟有三層,外墻刷成了白色;里面那棟有四層,還是紅磚灰泥。兩樓共一處院子,院門已經廢棄,門牌也已掉落,僅剩下銹跡斑駁的鐵圍欄。
“以前這兒都是平房,一個大院住了10多戶。我家門朝東,他家門朝南,兩戶挨著不到5米。”71歲的方國勝老人回憶說,當時前院是省文史研究館辦公的地方,后院是住家,中間連著一個過道。家家戶戶的煤球爐灶都放在過道里,路過時哪戶在燒菜,最常問話就是:“你家今天吃什么?”
“1964年我結婚后就住在大院里,那時李克強都10歲了。”老人眉眼展開,笑了起來,“我們看著他長大的,當時他穿著非常樸素。”
“我們家小女兒出生3個多月時,他還抱過她呢。當時他父親李奉三看到了,趕緊跟我說:‘小方,你不要給他抱,小心把她抱跌跤嘍。’”說著,老人不禁感慨,“時間過得真快。都是處了幾十年的老街坊,現在還住在這兒的就剩下我們一戶了!”1968年,李克強(前排右)與好友李皋蘭(后排左)送朋友下鄉時的合影。街坊鄰居相處很融洽
經常有人端個飯碗串門
據方國勝老人回憶,少年時代的李克強給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勤奮、愛學習”。“他不怎么調皮,話也不太多,非常愛學習。”方國勝老人說,經常看到他學習的場景。“要不就跑到對門的大學問家李誠家里看書,要不就自己學。”
采訪中,老人跟記者說了這么一段往事。李克強在讀小學期間有一次因生病休學了一段時間。“大概有兩三個月吧。雖然沒有老師督促,但他每天都在家堅持看書,很自覺。有時還拿著本子,趴在我家桌子上寫作業。”
“他學習成績很優秀,尤其作文寫得好。”方國勝的女兒鄭大姐告訴記者,李克強在合肥八中讀高中時,作文還曾被選入學校的作文選集。
“曹奶奶是絕對的賢妻良母,脾氣好,又勤快。”鄭大姐嘴中的“曹奶奶”即是李克強的母親。她告訴記者,當年常常看到李克強的母親下班回到家就忙著燒菜做飯,不歇著。
“她是那種把丈夫擺在第一位,又非常疼孩子的人,夫妻倆對人都很好。”方國勝老人說,當年街坊鄰居之間相處很融洽,平時家家戶戶都把門開著,經常有人端個飯碗串門。李克強(中)在合肥逍遙津公園與朋友合影
大院里師從國學大師
每晚單獨給李克強授課
與李克強同住在這個大院的,還有一位國學大師不得不提,這人就是被李克強稱之為“有實無名”的國學大家李誠先生。
1977年,李誠去世。20年后的1997年5月,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在《安徽日報》上發表了一篇《追憶李誠先生》的署名文章,深切表達了對恩師的敬仰緬懷之情。
“當時,我們兩家生活的大院子里,有約三十間平房,共住著十二、三戶人。”李誠之子李皋蘭回憶說,那個大院是當時安徽省文史館的宿舍,在現在合肥四牌樓旁的仁愛巷中,院子由四排平房組成,他們家在最南端的那排,李克強家在第二排,不過,兩家是門對門。
李皋蘭說,少年時代,他和李克強經常一起上下學,周末也在一起玩耍。在他的印象中,李克強少時很憨厚老實,做事比較穩重。
他們當時住的大院里還有一個用兩間平房辟成的圖書室,約有四五十平方米,藏有近萬冊書,供當時省文史館館員研究之用,父親李誠便是這間圖書室惟一的管理員,兼做出納與采編。
而在李克強《追憶李誠先生》一文中,對此也有描寫——“由于是北房,又書擁四壁,室內光線略顯昏暗,但很寂靜,與喧鬧的院落形成反差,有些神秘的感覺。”李皋蘭回憶道,當時,李克強非常喜歡到這個架滿線裝書、充滿神秘氣氛的圖書室里去。
“后來,停課鬧革命的浪潮波及小學,父親便每晚給我上課,當時輟學在家的李克強也經常過來旁聽,而且聽講十分認真,不懂就問,反應很快。”李皋蘭說,李克強非常喜歡聽父親講解古文。
過了一段時間,李克強的父親李奉三見李誠教習歷史古文的水平很高,便帶李克強正式拜李誠為師。隨后,李誠每晚便單獨給李克強授課,時間是固定地從每晚九時開始,大約一個小時。
這段經歷在《追憶李誠先生》中也有記載——“他釋卷之后,便燒上一壺水,把腳放在一個不大的搪瓷盆中,不斷有節奏地搓足,時而向盆中添上一點熱水,時而用手揉腳板心上的涌泉穴。……就在這段時間里,李先生用平和的語調,時斷時續地向我講中國的國學,講治學的方法,講古今軼事……”
擔任總理3年來
至少11次提出棚戶區問題
法制晚報記者(微信公眾號:觀海內參guanhaineican)統計發現,2013年擔任國務院總理后,李克強至少11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解決棚戶區問題,其中2013年4次,2014年2次,2015年5次。
昨天,在山西太原,李克強走入78歲棚戶區居民李反玉家,平房低矮破敗,屋內墻皮多已脹鼓掉落,裸露出墻體的土坯。李克強詳細詢問李反玉老人的生活情況。李反玉介紹說,棚戶區里吃水沒有自來水要靠擔水,做飯無法用煤氣只能用電。
走出李反玉家,李克強聽說太原還有80多片這樣的棚戶區。他站在狹窄巷道里對隨行的部長們說:“你們看見了吧,老百姓還住在這樣的環境里,中國要做的事還多著呢!”
2013年,李克強在農歷小年走訪了內蒙古包頭市北梁區,在考察了當地情況后,李克強向大家承諾:“棚戶區改造要讓群眾從憂居變宜居,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難也要做下去。”
“不能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棚戶連片。”2013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面對中外記者承諾,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改造1000萬戶以上各類棚戶區。
在北梁考察,李克強曾走進棚戶區居民高俊平的家中,其小孫子高宇博因為光腚搶鏡而迅速成為網絡紅人。如今,小宇博一家早已搬進了完善的新房,而他也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
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曾被稱為“硬骨頭”的北梁棚改拆遷工作已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所涉及的10.9萬人全部得到安置,其中3.1萬戶、6.36萬人像高俊平一樣住進新房,剩余的政府補貼租房戶,也將于今年底前全部住上新房。
“1億多人生活在棚戶區
何談社會公平”
2014年春節前夕,李克強又來到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考察鐵南棚戶區改造情況。他對群眾表示,一定要想方設法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并承諾,幾年以后等大家都喬遷新居時再來看大家。
李克強在當年的記者見面會上再次強調:“現在我們國家城鎮集中連片的棚戶區還居住著上億人,可以說不具備基本的生存條件。”這是政府的心頭之痛,一定要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的力度,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
“我這幾年在國內考察,看到有些地方的棚戶區,十幾萬人擠在一起,密密麻麻一大片。同一個城市,這邊高樓大廈,那邊棚戶連片。許多棚戶區不具備基本的生活條件!” 2015年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語氣沉重地說。“棚戶區改造既要算投入產出的‘經濟賬’,也要算社會公平的‘政治賬’。”李克強說,“中國還有1億多人生活在棚戶區,如果棚戶區問題不解決,我們何談社會公平?”
文/記者 李洪鵬 張瑩(微信公眾號:觀海內參guanhaineican)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