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如何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正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如何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做好全年經濟工作?新年伊始,權威人士接受人民日報專訪,全面解讀、深入闡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含義是什么?權威人士認為,從國情出發,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要消除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就是搞新的“計劃經濟”這兩種誤解。
當前為什么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這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也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是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的根本之道。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工作重點應當怎么轉變?權威人士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要努力實現十個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以“十個更加注重”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對得上的事要加把勁干,努力化大震為小震,積小勝為大勝。
在這次改革中,如何正確把握宏觀經濟政策的總體思路?權威人士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體融合、有機結合、相互配合,是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重點任務?權威人士指出,戰略上要著眼于打好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致力于打好殲滅戰,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既要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韌勁,也要有立說力行、立竿見影的狠勁。
社會能否承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一些沖擊?權威人士坦言,陣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陣痛是可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得不邁過的坎、不得不闖過的關,必須加快步伐,加緊推進。
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問: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含義?
權威人士: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有各種解讀。從國情出發,我們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消除兩種誤解:
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供給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兩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當前經濟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因此,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還有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新的“計劃經濟”。恰恰相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為此,要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形勢下的完善和深化,絕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
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
二問:當前為什么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權威人士: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深化認識的過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這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復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這是客觀要求。要發揮我國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這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就是要看到在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形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形增長階段。致力于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于結構性改革,這是我們不得不采取的重大舉措。
三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各項工作重點應該怎樣轉變?
權威人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努力實現十個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這就是: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在工作實踐中,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以“十個更加注重”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對得上的事要加把勁干。比如,放水漫灌強刺激、盲目擴建新城區以及強化行政對資源配置的干預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資沒回報、產品沒市場、環境沒改善等項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導社會心理、化解產能過剩、提升技術水平、加快人口城鎮化、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扶貧精準度等事情要使勁地干,創造性地干,拙勁加巧勁地干。
四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正確把握宏觀經濟政策的總體思路?
權威人士: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
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重點和力度有所調整。
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按照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過功能性的產業政策加以引導,而不是政府去確定具體項目,或選擇把錢投向哪一家企業,具體的投資機會還要由企業家來摸索和把握。
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業真正當作經濟發展的主體,“放水養魚”,讓企業去創造有效供給和開拓消費市場。
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一項一項出臺、一項一項督導,讓各項具體改革舉措落地,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決策的落實。
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從思想、資金、物資等方面有充分準備,切實守住民生底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五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什么?
權威人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
完成好“五大重點任務”要做好“加減乘除”。“五大重點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要著力在“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上下工夫。當前,做“加法”相對容易理解,做“減法”困難會大一些,但必須做下去。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尸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尸”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
完成好“五大重點任務”要全面深化改革,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同時要看到,完成這些重點任務,本質上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實踐,只有進行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不失時機地進行技術創新,才可能有效推動這次重大的結構性改革。
六問:有人擔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沖擊,社會能否承受?
權威人士: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能皆大歡喜,產業會此消彼長,企業會優勝劣汰,就業會轉崗換崗。特別是眼下一些發愁的企業可能會更愁,甚至關門倒閉,引發職工下崗失業、收入降低等。但這種陣痛是一朝分娩的陣痛,是新的生命誕生和充滿希望的陣痛,是值得的!
陣痛是可以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具體推進的政策要有序配套、穩妥實施。比如,處置“僵尸企業”,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對破產企業盡量實行“安樂死”。要高度重視、全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防范引發社會風險。更加細致地做好社會托底工作,比如,個別產能過剩嚴重的地區會出現職工集中下崗和財政支出困難,要深入細致地研究和實施配套措施,認真拿出因應之策。
需要強調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今天不以“壯士斷腕”的改革促發展,明天就可能面臨更大的痛苦。
七問:如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預期成效?
權威人士: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從目前情況看,對這個大邏輯的認識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認識逐步深入,適應更加主動,引領已經開始。這種情況在不斷增加,這是好的。
第二種是認識還不到位,一知半解,適應不太主動,引領基本無為,流于口號化。這種情況還比較普遍。
第三種是很不適應,沒有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的思維定勢,結果行動上自覺不自覺逆向而行。
大家都要照照鏡子,往第一種靠攏,認識不到位的要盡快抓提高,思想不適應的要盡快換腦筋。提高認識后,還要靠扎實的工作和頑強的毅力來完成這個歷史責任。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排除干擾,心無旁騖,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
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三是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總之,我們要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
據《人民日報》(1月4日2版)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