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定邊縣一些群眾反映,榆林市慈善協會和一些私人企業大肆開采“黑油井”、打新井做起了生意,此事在當地影響惡劣。
“黑油井”一年凈賺三五百萬元
2015年11月4日,記者來到定邊。在知情人帶領下,來到縣城南約80公里的樊學鎮,一個叫“段前山”的小山頭。只見在黃土山形成的溝壑間,一座占地約數畝的井場上有7組“磕頭機”正在工作。另一片坡地上,一組8口油井的“磕頭機”也在正常抽油。
上述兩組井場的油井,一組8口井的是榆林市慈善協會的,另一組7口井的標有長實公司項目部。知情人說,這些都是掛靠慈善協會的油井,這兩塊井田因土地手續不全,當地人稱為“黑油井”。
“黑油井”也叫“揭蓋井”,是指被大企業放棄甚至廢棄的油井、油田,還有一些低品位油井。在長慶油田作業區,這類油井基本被開發完畢,按規定應該被封上,不允許再度開采。但有的人通過關系,仍能承包下來再度開發,業內稱為“揭蓋井”。一口“揭蓋井”一般日產油幾百公斤到1噸多不等,好的“揭蓋井”產油量能達3噸。按照目前一噸3000元的市場價格,一口“揭蓋井”每天能出近萬元的油。若承包兩三口好井,一年凈賺三五百萬元不成問題。
知情者稱慈善協會名下合作公司至少有20多口井
當地石油業內人士說,保守估計定邊“黑油井”最多的時候達三四百口。因為每口井能日賺萬元,成為一些人眼中的“香餑餑”。按照政策規定,“揭蓋井”不許重新開采,但這些“揭蓋井”屬長慶油田管理,私人是從長慶油田方面拿到“揭蓋井”。雖然當地政府曾對“黑油井”進行過查處,但因巨大的利益使一些有能耐的老板,甘愿冒風險開井采油。而這些“黑油井”產出的原油,一般有兩個走向:一個是被國有石油企業收購,另一個走向是進入內蒙古、寧夏等一些非法的私人煉油廠。
據知情人講,榆林市慈善協會名下合作公司至少有20多口揭蓋井,還私下無資質、無手續開采了20多口新油井,已經開采4年多。保守估計,榆林市慈善協會名下的40多口油井,除少數未生產外,其余油井年效益少算也有5000萬至8000萬元,4年來有幾個億的收入,但因缺乏相關手續,多年來收入與支出并未向社會公布。
記者采訪時一問三不知
11月5日,記者采訪了榆林市慈善協會。據副會長劉振華說,慈善協會的油井從2010年左右開始運營,只有7口井,現在有四五年了,這是該協會唯一一個創收的項目。記者問:這些企業每年給協會交多少錢?4年多這些油井每年收入有多少?協會每年又是如何支出的?劉振華說,這些他都不清楚。記者想查閱一下協會的財務收支報表,劉振華沒有提供,只說等他們調查完了再告訴記者。
在記者追問下,劉振華說,一共有4家公司與他們合作,兩家銀川的、一家定邊、一家延安。采訪中,他不停地勸記者不要報道,說馬上會進行調查摸底,看這些公司到底開發了多少口井。最終劉振華也沒有提供該協會油井的收入與支出情況,說主管油井開發的是另一名副會長黃濟民,他最清楚,現在人在外邊看病。
12月3日,記者電話聯系了黃濟民,對記者所問油井的幾個問題,他沒有回答,只說他在外邊看病,想了解什么到慈善協會去了解,協會都清楚。
環保局的環評手續找了幾回沒有找到
在知情人提供的一部分資料上記者看到,長實公司名下9口井,慈善協會名下14口井,均有編號、位置、產量等信息,只有少數井口顯示停產。知情人講,與榆林市慈善協會合作的有長實、長寶、長杰等4家公司,共有黑油井和新打油井40多口,每個公司都有數量不等的油井,其中以長實公司最多。
12月9日,記者電話咨詢了定邊縣國土局。據工作人員講,企業應先到國土資源部申請勘查許可證,獲得備案后,才可以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將探礦權轉為采礦權。慈善協會的油井占地屬于臨時用地,該縣目前先以臨時用地項目批準,然后再向上級部門申請永久性占地。
記者電話采訪定邊縣環保局時,局長郝耀泉說,慈善協會的油井是技改井,一部分打的新井是原老井口不好,在旁邊找合適位置重新打的,也算是技改井。關于環評手續找了幾回沒有翻到,回去他再找找。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這些無土地、無環評的油井,因監管不力,已儼然形成了產業鏈條?!昂谟途币驗殚_采設施簡陋,管理混亂,安全事故頻發。有些井場無任何防污設施,污油廢水滲坑排放,污油泥隨地灑落、掩埋,個別井場還處于河流邊緣地帶,存在著嚴重污染問題。
榆林市慈善協會到底能不能參與油井開發?協會與4家公司到底是怎么樣的合作關系?4年來這些油井到底收入多少錢?這些錢最終都去了哪里?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