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月1日電(記者段續)年前審議通過的《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中國政府送給東北地區的一份“新年大禮包”。
這個曾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的老工業基地,在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的“新常態”下,陷入了增速持續下滑、結構矛盾突出的困境,“唱衰”東北的聲音不時出現。
2015年前三季度,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經濟增速分別為2.7%、6.3%、5.5%,全部居于全國后五位。
“新東北現象”不免令人擔憂。然而,在固有的裝備制造、現代農業以及科研基礎等優勢上,東北地區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仍然是許多業內人士的共識。
早在去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東北吉林省調研時就指出: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分析人士認為,這為處于困境的東北經濟指明了道路,增強了信心。而剛剛審議通過的《意見》,將使政策和市場的雙重紅利進一步釋放,東北地區再次振興迎來重要契機。
《意見》指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在此基礎上,爭取再用10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要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
事實上,在東北地區,一些創新企業已經開始脫穎而出,發展新動力頻現。
在黑龍江,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哈爾濱鍋爐廠,已在海水淡化領域聲名遠揚;在吉林,中車長客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已經研制成功,為中國高鐵走出國門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標準;去年十月,“吉林一號”商用衛星組星發射成功,開始探索商用衛星的藍海。
始建于1960年的老國企吉林化纖,其創新研發的阻燃、蓄熱纖維等多種專利產品遠銷海內外,讓吉林成為化纖紡織的重要創新原料基地。
吉圖琿高鐵、哈齊高鐵、沈丹高鐵、哈大高鐵……高速鐵路大動脈合縱連橫,人便其行,貨暢其流,在東北形成多個“小時經濟圈”,猶如人體結實的骨架,給予東北振興有力支撐。
在一系列積極因素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活創新活力而不斷推進的簡政放權。目前,吉林省、黑龍江省已經下放了一半以上的省級行政審批事項,這一舉措仍在繼續。哈爾濱一位企業負責人說,申領經營許可,原來至少半年,現在只需5天。
東北地區的這些轉變也吸引了擁有很強價值發現功能的金融資本的關注。中國知名金融綜合服務集團--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說,公司對東北地區的一些高科技項目很感興趣。
與此同時,在東北許多創新創業企業中,發達地區的高端人才正在回歸。“公司三成核心研發成員都是從北上廣回來的。”吉林省第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互聯網企業--差旅天下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軟件部經理張明博告訴記者。
在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政看來,當前東北遇到的困難,是向更高目標邁進過程中的必然。隨著軟硬件設施的逐步改善升級,中國東北,正在為再次騰飛蓄力。
更多精彩資訊>>>